對比股市的普天同慶、一山還有一山高,藝術市場的谷底還在突破下限,而剛收盤的Art Taipei態勢也好似呼應了開幕日當天的節氣----霜降。
我聽了,失聲道:「那不是跟上淘寶淘貨在台灣賣一樣嗎?」
在淘寶還公佈雙十一業績的年代,台灣曾列境外業績前矛數年,而嘉義竟長居十大剁手城市榜首--人均刷卡金額冠絕全台!面對這貓膩,我請教業內專家,彼等表示:真相是台灣有系統集裝的大盤商是用嘉義的帳戶下單,進貨後再層層轉批給中盤、小賣、網商、直播主、百元店、夜市攤商。雙十一折扣多,有些工廠甚至接近開放零元購,博取淘寶點數與評價,換取日後的排名曝光點擊率。
這種切貨的手法,所在多有,不足稱奇,但無論如何,我記憶所及,是不見於有規模的國際商展的。沒想到:這次Art Taipei讓我開了眼界!
藝博會這種作品供不應求,一方面不能不說是藝術界咎由自取:十多年來當代藝術圈與時尚、娛樂、零售業水乳交融,拍賣公司對潮藝術推波助瀾,打破了純藝術(Fine Art)、精品、玩具、服飾的界限,使得很多人對藝術的鑒藏與精品消費等量齊觀。我曾多次提出精品消費與藝術收藏的異同,提醒藏家別栽進潮藝術與全球限量的話術裡,得不償失。萬萬沒想到:潮藝術萌藝術在拍場崩盤後,反而讓一些買主吃了秤砣鐵了心,尬意就開,不在意後市,反正買爽的。不久前目擊到台北某招待所中庭就擺著近一人高的金光閃閃的KAWS,再瞥見它們群鶯亂飛的限動,登時了悟:世上總有任性的人,是不必講理的。
淘寶化在公共藝術與各blah blah什麽節什麽祭則更是沛然莫之能禦。最早看見的是發包給對岸,做出多快好省的雕塑;接者,則是直接買淘寶構件來拼裝;更可笑的,是國外藝術家剛在台灣展出,淘寶立馬仿做,然後盜圖傾銷,甚至發生此間藝術家購入後參加此間藝術節的情事。至於購入淘寶的機具與總成來二創投標,那更是不能說且難規範的秘密。至於近年被多次抓包的直接盜用對岸文宣圖樣設計,只把字體簡轉繁,連錢都不付,則更等而下之!
藝術圈淘寶化要不要緊?先說公共藝術與場館標案:很多場館很在意是否用到對岸的東西,還規定一定要提供本地產製的文宣紀念品給觀眾--偏偏單價是依照同品項的市價來定,而市面同品項產品大概都不會是Made in Taiwan! 那這些承包展覽公司怎麽降低成本?很簡單!不是說展櫃要恆溫恆濕嗎?就買個淘寶的恆溫濕感應器裝在大陸做的展櫃嘛!一個恆溫濕感應器加運費不用三千台幣,上面的數值還會跳動呢!
跟我講的人眨著眼睛說:「你懂的!」
我怎麼會不懂?疫情期間一堆夜市血氧機就是這種:我們用來夾鉛筆,螢幕都會有數字跑出來......
藝廊界呢?切貨銷售的畫廊省去了初級市場洽商、合作、規劃、耕耘的工夫,又比一般次級市場交易成本低,所以利潤率肯定較高。在不景氣的市況下,難保沒有他人有樣學樣。但是,藝博會裡這種展商如果業績一枝獨秀,也旁證了此間的藝術消費者的心態與眼界。今年,我看到位居主走道的若干外商大畫廊竟然推出與五月份台北當代藝博期間無二無別的作品,放生台灣之意昭然若揭。
易經坤卦,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此間藝博會也好,官民藝術圈也罷,是要像坤卦文言所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還是「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這個吃瓜外行不能替所有圈內人解答,只能相忘於今晚國家音樂廳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餘韻裡了!

~寫於曲德義大師溘然猝逝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