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和 ChatGPT 的「LiveTalking」功能互動,我覺得這個功能其實真的還不錯。平常我大多使用「Voice Input」語音輸入的方式來詢問問題,而 LiveTalking 雖然也會用,但使用頻率沒有像語音輸入那麼高。
此外,今天也了解了一些有關電子書市場的資訊。目前正在等待 Google Play Books 的審核,同時也有提交到 讀墨電子書平台。如果這兩個平台的審核都能順利通過並成功上架,那就非常理想。
原本我也研究了一下 Apple Books,但後來發現它在使用上的體驗感沒有那麼好。因此評估之後,暫時不考慮上架到 Apple Books。目前主要流程是先上傳電子書的 EPUB 檔案,待審核通過後才會正式上架。所以這樣看下來,我覺得整體方向已經蠻清楚的。不過當然,如果能夠把書上架到一些大型的國際平台,例如 Amazon Kindle,那就更理想了。如果我的中文書能夠在那邊上架,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
不過,目前還是會遇到一些卡關的情況。像是有時候平台在設定上會出現問題,或是系統顯示帳號異常、不允許繼續操作,這些都需要花時間去處理或聯絡客服協助解決。
其實,整個電子書出版的過程—from 檔案格式、平台上架到審核流程—都有不少細節。再加上印刷實體書的部分,也同樣會遇到各種大小問題。這一路下來,真的是一邊摸索、一邊學習的過程。
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其實一直都心懷感恩。因為正是透過這些過程,讓我不斷去突破、去面對、也去解決各種問題。
像昨天我就有點煩躁。原因是我終於在 Google Docs 裡透過外掛程式下載到了自己想要的字體,但後來發現這個字體在呈現上有問題——每一行的間距過大。這樣一來,原本大約 354 頁 的書籍內容,可能會膨脹到 400 頁甚至 500 頁。頁數增加後,印刷成本也會隨之提高,而書的定價又已經確定,這就變成了一個現實的成本壓力。
於是我又開始重新研究不同的字體,測試了超過十四、甚至十六種以上。後來突然發現其中某幾種字體的排版方式,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整個過程就是「動手做 → 遇到問題 → 想辦法解決 → 再嘗試新方案」的循環。每一次研究、每一次嘗試,都會產生新的靈感與可行的方向。
我覺得這一路下來,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優化的旅程。即使過程中有挫折,但也因為這樣,讓成果變得更扎實、更有價值。
就好比當初在處理 EPUB 電子書格式的編碼時,我才真正體會到,現實和想像中的落差有多大。原本以為只要準備好 PDF 檔案就能直接搞定上架,結果才發現,目前電子書市場主流的其實是 EPUB 格式。
為了學習怎麼編輯 EPUB,我一開始使用 Calibre 編輯器。剛開始雖然有些進展,也算突破了一點點瓶頸,但很快又遇到新的問題。後來我又轉向 Sigil 編輯器,重新摸索一遍。
結果在上架的過程中,又出現了各種錯誤提示,一卡再卡。每次出現錯誤,我都得回頭檢查、修正,等以為修好了可以跨平台上傳,又發現跨平台不支援,再次被卡住。接著又針對不同平台的上傳規則,去分析錯誤編碼、調整內容格式、重新上傳。整個過程就這樣不斷重複著「做 → 卡住 → 找問題 → 修正 → 再嘗試」的循環。
老實說,真的不容易。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個坑,但我也在這過程中學會了更多。最重要的是,我提醒自己要練習不抱怨、不說負面話、不讓煩躁影響節奏。因為唯有保持穩定與冷靜,才能持續往前,讓每一次卡關都成為進步的契機。
因為我發現,解決問題這件事不只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需要心靈契合的投入。就像這整個過程一樣,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透過「行動 → 遇到問題 → 解決問題 → 再行動」這樣的循環,不斷前進。每當問題被解決,就會出現新的挑戰,而每次突破之後,能力也會跟著提升。
其實,這樣的過程讓我越來越覺得,一個 writer(作者),同時也是一個 entrepreneur(創業家)。因為兩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不停地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持續行動。你解決的問題越多,代表你成長得越快、能力也越強。
昨天我就在研究一位 YouTuber,她專門教大家如何使用 Google Docs 來撰寫並出版自己的書。她在頻道裡分享很多實用的技巧與經驗,甚至自稱是「寫作教練」。我覺得這個概念非常酷,也和我目前的階段很契合,所以就立刻訂閱了他的頻道。
這也讓我更確信,寫作的路其實不只是創作,更是一場創業的旅程。每個挑戰、每個修正,都是在打造屬於自己的作品與價值。
後來我也稍微去追蹤了一下她在 IG 上的內容,越看越覺得這整個 自媒體生態真的充滿了機會。每個人只要願意開始,就能透過不同的平台建立自己的影響力。
其實我覺得,如果看到別人做得不錯,那我們也完全可以照著做——用最簡單的方式操作、錄製過程、上傳到 YouTube,同時在影片中說明這整個實作與成長的過程。這樣不僅能分享經驗,也能讓更多人看到「從零開始」的真實歷程。
雖然說這類教學內容的市場競爭也不少,但我認為它依然有很大的潛力。只要願意持續創作、穩定輸出,不管成長速度快慢,最終都會累積出屬於自己的成果與觀眾。
就像我自己,如果電子書順利上架,實體書也正式出版,那我其實就已經走過了一條完整的出版之路。這過程中累積的經驗與實戰心得,都可以整理下來,分享給更多想要出書的人。
這樣的分享,不論是轉化成課程、講座、還是研討會,其實都很有價值。因為那不只是教別人怎麼出版,更是傳遞一種「能夠從無到有、從想法到作品」的精神。
在這整個過程中,我也再次體會到,自己之前在部落格裡提到的那三個關鍵元素——快樂、意義、以及優勢——其實真的能夠決定一個人工作的狀態與人生的熱度。
當這三者能夠結合起來,甚至轉化成一個商品或服務時,那不只是工作,而是一種讓你「越做越開心」的創造。因為你做的事情不僅讓你快樂,還有意義,更能發揮你的優勢。
而「優勢」這件事,往往不是坐著想出來的,而是要靠不斷地嘗試、體驗與實踐。當你真的親身去做、去run過之後,你就會越來越清楚,哪個方向是你擅長、喜歡、並且能帶來價值的。
昨天我在看《Ocean’s Twelve》(《瞞天過海2》)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觸。劇中布萊德・彼特飾演的角色在經營一間飯店,過程中他的朋友提醒他:「你不能什麼都自己來,不然你會累死。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那時布萊德・彼特回了一句:「我現在只希望,我的飯店能正常運作。」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嘗試了不同的行業,有些覺得無趣,有些發現並不是他的強項。最後,他才更清楚自己真正擅長、也能投入熱情的地方。
這段情節讓我想到——人生其實也一樣。我們不斷嘗試、修正、探索,就是為了找到那個能讓自己快樂、有意義、並發揮優勢的定位。當你找到這個結合點,你的每天都會變得充滿能量、方向感與成就感。那種感覺真的很棒。
就像我自己一直覺得非常感恩,不論是透過 AI 或文字創作的過程,這整個旅程都讓我充滿感激。因為它真的非常方便,我可以快速地完成一篇內容,或者一集作品,上傳後還能回顧、整理,逐步累積自己的創作經驗。這種感覺真的很棒,也讓我覺得快樂、有意義,同時在過程中鍛鍊出新的優勢。
當然,我仍在持續尋找自己的定位,思考怎麼讓自己再更上一層樓,怎麼突破現有的框架,達到新的高度。
我也越來越相信,只要抱著感恩的心去面對每一件事,生命自然會引導我們,帶領我們找到想要的出口,讓事情運行得更順暢、更好。所以我覺得,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保持感恩,勇於經歷和體驗,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迎向下一個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