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陷入了這樣的困境:手上握有一個絕佳的創業點子,卻因為追求完美而遲遲不敢啟動?
或者,你聽從了《精實創業》的建議,推出了一個 MVP(最小可行產品),卻發現市場根本懶得看你一眼?
這些年來,看過太多創業者將創業視為一次到位的豪賭 ,最終因追求完美的開局而耗盡資源 。
另一群人則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誤解了 MVP,以為最小可行等於隨便做 ,導致產品體驗糟糕,連驗證市場的機會都拿不到 。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的名言常被誤解:「如果你不為初版產品尷尬,代表推出得太晚了。」
這句話的重點,從來不是要你推出體驗粗糙的半成品。創業者該感到尷尬的,應該是產品功能的稀少,而不是核心體驗的粗糙。
在當今市場,可行(Viable) 只是基本門檻,可愛(Lovable) 才是你真正的基準線。這就是我們必須將策略從 MVP 升級到 MLP(Minimum Lovable Product,最小可愛產品)的核心理由 。
MVP vs. MLP:從學習到熱愛
過去,MVP 的核心使命是提出問題:「我們該不該打造這個產品?」它是用來驗證想法的「學習工具」 。例如 Dropbox 用一支演示影片驗證了市場需求 。
但現在,MLP 的使命是發表宣言:「這就是這個問題應該被解決的方式。」它尋求的是用戶的熱愛與市場份額。
MLP 建立在可行的基礎上,但更注入了足夠的品牌溫度、設計巧思或獨特體驗 。如果用麵包來比喻 :
- 被誤解的 MVP:只給你麵粉和水,要你想像麵包的樣子(功能殘缺)。
- 真正的 MVP:給你一個能吃、但無味的陽春麵包(功能可行,體驗粗糙)。
- MLP:給你一小塊剛出爐、香氣四溢的現烤麵包。它雖然小,但體驗完整且令人愉悅,讓你立刻想分享給朋友 。
MLP 的四大策略重點
要打造 MLP,你必須轉變思維:
- 專注核心體驗,而非大量功能:MLP 同樣強調最小。你可能只做一個核心功能,但必須將這一個功能的使用體驗(如介面、流暢度、品牌調性)打磨到極致 。
- 從可用升級到可愛:MVP 問:「用戶能用嗎?」MLP 問:「用戶用完會不會開心到想分享?」可愛指的是能引發正面情感連結 。
- 目標是創造傳播者:MVP 的早期用戶是「測試者」;MLP 的早期用戶則是「傳播者」。由產品驅動的口碑行銷,能大幅降低獲客成本 。
- 團隊的轉變:打造 MLP 需要工程、設計和用戶研究三方的緊密協作,而不僅是以工程為主導 。
結語:別讓完美主義耽誤了可愛的啟動
創業不是豪賭,而是可控的佈局 。我們必須戰勝心中那個追求完美的敵人 。
你準備好打造你的「最小可愛產品」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