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事件概況:
當 GLP-1 減重藥成為全球藥界的超級賽道,一樁針對 Metsera 的併購戰,把法庭、監管與資本市場同時點燃:Pfizer 與 Metsera 在 9 月達成約 US$4.9B(附 CVR 上看 US$7.3B)的協議;10 月 30 日 Novo Nordisk 橫插、開出最高 US$9–10B 的更高報價,且以分階段、長時程的創新結構鎖定控制權。

如果按「先來後到」,9 月 Pfizer 已與 Metsera 簽下協議:以每股 US$47.50、總價約 US$4.9B 收購,並約定若達特定研發里程碑,額外支付每股 US$22.50 的 CVR(Contingent Value Right;或有價值權),總交易額上看 US$7.3B。所謂 CVR,是在未來達到明確臨床/監管里程碑時,原股東可再獲現金的「附條件補價」工具,生技並購常見、能在不一次性支付高價的情況下,把「藥成—or 不成」的風險對價化。
結果 10 月底 Novo Nordisk 橫空殺入。它向 Metsera 股東提出至少 US$6.5B 的現金報價,若未來達到某些業務/研發目標,總價最高可達 US$9.0B–10.0B;且設計了相對少見、分階段交割的結構:簽約後先以每股現金付款,同日由 Metsera 發行 無投票權優先股(約 50% 股本) 給 Novo,並宣布相同金額的特別現金股息於十天後支付;待監管與股東批准後,再向原股東發行 CVR,最後收購餘股完成完全併入。這筆提案的「最後期限(drop-dead date)」設為 30 個月,時間軸相對拉長,也更考驗監管審查與反壟斷判斷。
Pfizer 的回應非常強硬:它主張 Novo 的報價不構成並購協議的 “更優報價(superior proposal)”,因該結構在監管上風險高、不易在合理期間內完成;同時,Pfizer 在聯邦法院提起平行 反壟斷訴訟,希望阻止 Novo 以「規避審查」的方式取得實質控制。德拉瓦州衡平法院已加速審理,但 11 月 5 日做出的第一個關鍵裁定是否決暫時禁制令,等於未立即叫停 Novo 與 Metsera 的進程。Pfizer 表示將在衡平法院與聯邦法院兩線繼續主張權利。
監管端同樣介入。FTC 競爭局 11 月 4 日致函兩造律師,提醒若未依 HSR(Hart-Scott-Rodino)法 的合併前申報程序即進行具實質控制效果的安排,可能構成程序性違規;同時質疑在尚未過審前即讓收購方拿到「經濟性控制」是否會削弱被收購公司持續推進研發的誘因。這封信雖非實體裁罰,但等於提前「打燈」:結構創新≠免責,兩造必須說服監管機構,交易不會減損創新、也不會壟斷。
- 9 月:Pfizer × Metsera 簽約,現金 US$4.9B+CVR(達標上看 US$7.3B)。
- 10/30:Novo Nordisk 公開更高報價(最高 US$9–10B),採分階段、長時程結構。
- 10/31:Pfizer 向德拉瓦衡平法院提起訴訟,主張非「更優報價」。
- 11/03:Pfizer 再向聯邦法院提起反壟斷訴訟。
- 11/04:FTC 以 HSR 程序性風險發函兩造律師。
- 11/05:衡平法院否決暫時禁制令,交易流程未被即刻叫停。

雙線戰場:法庭、監管與資本市場
Pfizer 的雙線策略很清楚:衡平法院走契約與公司治理邏輯(是否屬「更優報價」、董事會是否善盡義務),聯邦法院則打 反壟斷(市場結構、競爭減損)。11 月 5 日衡平法院否決禁制令,重點不是裁定 Novo 一定會過審,而是認為 Pfizer 尚未提供足以即刻凍結交易的證據。這意味著戰局會往「長線審理+監管審查」演進,而不是一槍斃命。
市場面,傳出 Pfizer 已把條件加碼到接近 Novo,但仍被解讀為「出價高,確定性不足」。對 Metsera 而言,價格之外,「誰更能提速開發、順利過審、全球商業化」同樣是董事會受託義務下的核心考量。
為何是一家僅成立三年的 Metsera?
Metsera 成立於 2022 年,由 Population Health Partners 與 ARCH Venture Partners 發起,透過收購英國 Zihipp(源自 Imperial College London、腸泌素領域權威 Stephen Bloom 團隊)取得關鍵技術資產。其核心平台 MINT / HALO / MOMENTUM 分別對應肽藥設計最佳化、長效化(延長半衰期)與口服吸收策略。管線亮點包括:
- MET-097i:once-monthly 皮下注射 GLP-1R agonist,t½ 目標約 380 小時,已進入 Phase 2b;
- MET-233i:amylin analog,亦為 once-monthly 皮下注射,正與 GLP-1 聯用評估;
- MET-224o / MET-097o / MET-002o:朝口服劑型前進的合成肽方案。
這個組合踩中 GLP-1 競賽的三個關鍵詞:長效化、口服化、聯用化。

長效 / 注射劑(含月製劑、合併與新機制)
「藥王」之爭的真正變量
2025 年,obesity / cardiometabolic 成為全球製藥業的第一賽道。Eli Lilly 憑 Mounjaro / Zepbound(tirzepatide) 業績狂飆,在 Q1–Q3 已繳出超預期銷售,帶動公司前三季營收大幅成長;Novo Nordisk 以 Wegovy / Ozempic(semaglutide) 穩居雙寡頭,在歐洲與日本銷售同樣強勢。兩強對決已從藥效與產能,擴張到劑型與服藥頻率的體驗競賽(例如「一週一針」與「一月一針」的可近性)。
除了兩巨頭,Amgen 的 MariTide(AMG-133) 以「GLP-1R agonist + GIPR antagonist」的雙機制切入,在中期資料上展現具體減重幅度並進入二期後段/三期規劃;Roche 透過收購 Carmot Therapeutics、與 Zealand Pharma 合作 petrelintide(amylin analog) 擴大版圖;Boehringer Ingelheim/Zealand 的 survodutide(GLP-1/GCGR dual) 亦持續推進三期。整體格局顯示,多肽組合與長效化是未來 5–10 年關鍵趨勢。
Camurus 與 Lilly 的協議亦透露風向:Lilly 取得 FluidCrystal® 長效遞送技術授權,開發 once-monthly semaglutide(CAM2056) 等「月製劑」概念產品,指向與 Metsera「一次月打」思路相近的下一代體驗。
為何 Pfizer 「非搶不可」?
回顧歷史,Pfizer 曾在 1990 年代早期與 GLP-1 擦肩而過;近年兩個口服小分子(lotiglipron、danuglipron)相繼喊停,使其在 GLP-1 黃金賽道的自研選項幾乎清空。Metsera 的長效與口服化配置,正好補齊缺口。從商業化角度,Pfizer 也是少數能在 全球供應、醫療經濟證據、支付談判 上與雙寡頭掰手腕的玩家——但前提是拿到資產、且能快速推進。也因此,當 Novo 以結構創新「空降」後,Pfizer 選擇用契約+反壟斷雙線把戰場拉長,並非意外。

口服 / 小分子 GLP-1 與組合策略
Novo 的「近憂」與「遠慮」
Novo 雖以 semaglutide 重奪「藥王」寶座,但 Lilly 的 tirzepatide 膨脹速度更甚,且三受體激動劑 retatrutide、口服小分子 orforglipron 等後續梯隊仍在逼近。Metsera 若能補上 once-monthly、口服雙線,等於為 Novo 的 GLP-1 帝國增設第二引擎,也能分散對單一分子家族的高度依賴。從這個角度,Novo 的「高溢價+長時程」提案就不僅是搗亂,而是戰略護城河加厚。
小結:棋局還長,變數在「確定性」
- 法律面:衡平法院否決禁制令 → 不等於無風險,只代表「不立即叫停」。後續仍看「是否屬更優報價」的實體審理。
- 監管面:FTC 已「點燈」HSR 程序性風險,兩造需證明交易不致削弱創新與競爭。
- 產業面:Metsera 的 once-monthly+口服化 正踩趨勢;Lilly、Amgen、Roche/Zealand 等多家國際藥廠亦在長效與組合肽方向快步前進。
對 Pfizer 而言,「宇宙大藥廠」要扳回氣勢,出價之外,更關鍵的是向董事會、監管機構與市場證明——誰能更快、更穩、更全球化地把下一代減重藥帶上市場。對 Novo 而言,這場硬仗不是為了搶一家三歲的 Biotech,而是為了鎖定 GLP-1 下一個十年的制高點。下一步,將是價格、結構、監管策略與研發確定性的綜合比拼。
棋局未了,但方向已明。
參考文獻:
- 各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 Pfizer Loses Legal Bid to Temporarily Block Novo’s Metsera Offer
- Pfizer, Novo Nordisk Escalate Bidding War for Weight-Loss Drug Startup
- Pfizer Files Federal Antitrust Claims in Second Lawsuit Against Metsera, its Controlling Stockholders and Novo Nordisk
- Pfizer Sues Novo, Metsera Again in Brewing Buyout Clash
- Pfizer Races to Save Obesity Drugmaker Deal After Novo’s B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