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維京人刺青的描述,最有名的是一位阿拉伯旅人——伊本.法德蘭 (Ibn Fadlān) 的遊記中提到的:《Ibn Fadlān and the Land of Darkness》,我以前曾經在談「
重金屬音樂與維京人的關係」時提過這本書,關於羅斯人的描述整段翻譯放上來給大家讀:
我也看到了羅斯人 (Rūsiyyah)。他們是來交易的,在伊蒂爾 (Itil) 河上岸。我從未見過像他們那樣近乎完美的身體。他們像棕櫚樹一樣高大、白皙、紅潤,既不穿束腰上衣,也不穿長袖長袍。每個人都穿一件斗篷,用它來遮蓋半身,只留一隻手不穿。他們帶著劍、匕首和斧頭,並且總是隨手拿著。他們使用法蘭克式的劍;劍身寬大,有棱有角。他們皮膚從腳趾尖一直到脖子都以深綠色 (mukhaddar shajar) 覆蓋,類似樹木或圖畫般的東西。
這份手稿的紀錄約莫在十世紀上半,那時也正是維京人意氣風發的時代。維京人其中一支往東方發展,最後立基於基輔 (Kyiv) 的維京人被稱為「羅斯人 (Rus)」,殼蟻說是俄羅斯沙皇國與現代烏克蘭國的遠祖。
現在我們課本上會說這支東歐人的人口主要組成是斯拉夫人,這一點沒錯,當時維京人來到此地的地位,要類比到中國歷史或許接近元朝政府與漢人的關係。
不過,當時的阿拉伯語中並沒有「刺青」或其他可相互替換的詞彙,因此,儘管可能有一些翻譯書籍上會直接寫他們從腳趾到脖子都是刺青,衣服只穿一半還都拿著武器,活像個宮廟八家將的形象。
然而,保守地解讀這段文字,我們或許只能推測他們大概是有在身上做彩繪的習慣,至於是不是現代理解的「刺青」則不得而知。另一方面,這些人體彩繪的圖騰會是什麼模樣,也已經不可考。
雖然一般影視作品中的維京人本來就給人一種中世紀八加九的形象,但是,這筆資料描述的是羅斯人,不能代表其他支系的維京人。光是想想台灣的南北戰爭就知道文化習慣的可套用性有多低。
我剛剛說這是最有名的對維京人刺青的描述,其實還是有點太保守了,實際上這份資料殼蟻說是唯一的紀錄;維京人的遺骸沒有任何木乃伊化的樣本能研究,另一方面,關於刺青文化的緣起是不是羅斯人特有,或是受伏爾加河流域(羅斯人的活動區域)周邊的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有,這些都不得而知。
那「假設」維京人有刺青呢?
先退後一步來談,假設維京人真的有刺青,那麼那些刺青會是什麼模樣呢?這裡我們還能夠再細分兩個不同的刺青所涵蓋的範圍:「北歐圖騰」、「維京圖騰」;先不論這些圖騰是不是古北歐時代的理解,就地域與年代分冶來說,就已經有所不同。
「維京圖騰」我會理解為「維京人實際上有使用的圖騰」,這一點或許能夠從遺址的石碑、出土文物的花紋、形貌來猜測;也包含大家最愛的「雷神之鎚」和「盧恩文字」;範圍侷限於八世紀至十一世紀之間的古北歐人。
而「北歐圖騰」範圍更大,包含題材是北歐神話或地域範圍在北歐的圖騰都算;比方說妳把手抄本《SÁM 66》(內容主要都是北歐神話)中的插圖拿去刺青,就是一種「北歐圖騰」,而且妳很有種,我尊敬妳。
又或者,把「冰島符文」拿去刺青,也是一種「北歐圖騰」,但它不會是「維京圖騰」(以前寫過一篇談「
冰島符文與維京圖騰」)。
《SÁM 66》, 75v(「巴德爾之死」的神話故事插圖)
想像妳把這張圖刺在背上會有多好笑,拜託快刺!
有了上述理解後,我打算舉幾個常見的「維京圖騰/北歐圖騰」刺青圖當作例子,方便大家搞清楚自己究竟是刺了什麼在身上。至於盧恩文字我會再開另一篇談,因為實在太亂了。所以,簡單說這個系列會有三篇(我到底挖了多少坑給自己跳,腿好痠):
- 北歐圖騰?維京圖騰?刺青前先想一下
- 刺青問答:是冰島圖騰,還是維京圖騰?
- 如何正確使用盧恩文字當作刺青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