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演講的時候,常被問到的問題是 |台灣的日式住宅從外觀上來看,有什麼特色? |如何的分辨台灣的日式住宅的等級? |台灣的日式住宅有什麼樣的特殊的地方? 也許,聽眾想要的,是如同州廳、火車站、廟宇等等,一看就知道「哇!它很漂亮」的特點。但是日式住宅與這些住宅的本質不同,日本人喜歡的是簡單、素雅的設計,木頭保留原色,在座敷也盡量不要擺太多東西,這是日本人與台灣人、西洋人的觀念不同。 住宅總是在變遷當中。當材料變好,有多餘的經費可以蓋新房時,自然舊的房子就會考慮拆除重建,本來就是人之常情。但是,到了現代,當周圍都是高樓大廈,保有古味的建築越來越少時,老建築就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消失了,便不再存在於世界上,那只能透過往事的影像或是回憶而回味。而不見場所的老建築,就像是絕種的動物一樣,漸漸被人遺忘,不再有生活的生機,這也就是為什麼要保護老屋的理由。尤其現在有些老屋,尚自成一片,與周遭的環境成為一個特殊的氣氛,保留這樣子的環境,包括一些大樹,可以為環境給予更多多彩繽紛的顏色。 回到剛剛那一題,到底台灣的日式住宅有什麼樣的特色呢? 其實我演講常講一些座敷、緣側等的概念,可能還是離台灣人的生活太遠了。氣候的調節又常常做在基礎的部分,如果修復沒有做玻璃板展示的話,一般很難看得到。 1905年制定〈判任官以下官舍設計標準〉,而高等官的部分於1922年制定。但是仔細研究其規定內容,大部分只有對坪數、以及室內空間內容配置有明確的規定,對於圖面的部分,尤其到1922年以後,市、郡役所都有自己的營繕單位,都有自己的地方技師,因此很少有統一標準的平面(天高天皇遠)。這也變成是台灣日式住宅的一個特色。 [提示]刑務所所長官舍(台中) 再者,更早的1900年因為制定〈台灣家屋建築規則〉,使現在台灣的建築以及景觀有一個基本的規模。例如台灣到處都見得到的騎樓,以前日本人用台語發音「亭仔腳」規定,以適應台灣多雨的天氣。另外就是台灣的日式住宅的基礎,至少都抬高二尺(60cm),這是由於法令規定之故。同樣是雨淋板住宅,日本的基礎只有抬高約一尺(30cm)而已。而磚造的「束」也是台灣住宅的特色,是因為台灣高溫多雨,多白蟻之故,也有許多通風的設備。 [提示]齊東詩舍(台北) 日式住宅有些有兩個出入口,如圖示是一個主入口與副入口的案例,通常在後面還會有廚房的「勝手口」。以前男女有別,主入口主要給主人使用,而副入口給女眷及小孩。而通常日式住宅都會請「女中(傭人)」,他們不被當做家人看待,因此走的是「勝手口」。 一個主入口與副入口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