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完《厭世媽咪日記》的當下,先生與我肩並著肩走出戲院時,默默陪著我就那樣安靜走了約莫三分鐘。我思忖著要不要開口先安慰他?但光是這個起心動念都讓我對自己感到生氣,為何明明身為家庭結構中的被壓榨者和過勞者的女性如我,總還是會不自覺地想要幫對方當和事佬、顧慮並企圖使他的心情能好過一些?只因為我天殺的就應該為母則強包容著為父不自覺的他? 我最終還是什麼都沒講。然後身旁的那個男人開口了,第一句就是小聲訕笑說: 「對不起,妳不要生氣。」 好了,我氣消了。畢竟從電影開演之前、直到看完電影的這段期間,他其實並沒有真的做了什麼需要請求原諒的事。電影只是把他以前做過,或者說是沒做過的事(分擔照顧小孩的事)拍出來了而已。他意識到了,然後他慚愧地道歉了。 啊,寫文的當下我才知道原來《厭世媽咪日記》其實是拍給男人看的。但我看電影的時候沒發現,還以為這片子是拍來與天下母親做深度的心靈交流的。(看之前則是以為:電影是《鴻孕當頭》的導演傑森.瑞特曼和編劇迪亞布羅.科蒂在 2007 年《鴻孕當頭》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拍來還願的。) 當一個女人生了孩子之後,她的人生從此就會跟著改變,那是一輩子的事。女主角莎莉.賽隆儘管沒生過孩子但也領養了孩子,而且顯然她很認真在當一個母親,竟願意在逃過生產的生理性破壞後還走回來,幫自己補上這段讓身體崩壞的路:吃胖增肥 20 公斤讓女神級的自己身材徹底走山,並還把這份醜態留在電影裏。我不知道莎莉.賽隆當初為拍《女魔頭》增肥扮醜是否包含著對得獎的企圖與算計?但為了在《厭世媽咪日記》飾演一位平凡母親而吃胖變黃臉婆,這份心意在我心中的解讀卻是極神聖的。 我的意思是:她是一個大明星,她喜歡小孩並領養小孩就已善心可嘉,但這位女神還從神壇上走下來,和普天之下所有的地方媽媽群站在一起,藉拍戲體驗我們所經歷過的,年過 40 的她拍完戲還辛苦地花了一年半載才減重回來⋯⋯所有關於當媽的最不堪的肉體折磨,除了分娩那一刻之外她幾乎已經全套做盡。《厭世媽咪日記》裡細細地藏設了關於產前與產後所有的身體磨難,諸如腳水腫、變肥、產後包大人、下盤重傷尿不出來、餵奶餵到乳頭破掉、不餵奶時塞奶(爆痛)、肚皮如土石流坍下、髮量變稀疏、無止盡的屎尿換尿布、永遠睡不飽等情事,像彩蛋一樣閃現在電影中的某個過場環節裡面,那都是只有生過小孩的人才懂的膽戰心驚。 但既然是用節奏輕快的過場(甚至埋設彩蛋)的方式帶過,你就該知道身體承受的苦頭並非《厭世媽咪日記》真正要講的事。這電影真正在講的是:世世代代以來女性在生理結構上所需承擔的生產後代的身體煎熬,其實根本就比不上世世代代以來女性在社會結構上所需承擔的照顧後代的心理煎熬。這個世界有千百萬種守則在教會女人怎麼當好一個母親,但根本就沒教好男人怎麼當父親,或者說是亂教男人當成一個自以為盡力了的父親(這更糟糕)。 《厭世媽咪日記》中,女主角瑪蘿意外懷了第三個小孩,追著家中兩個小孩就已經疲於奔命的她,為了讓拼命工作賺錢的老公無後顧之憂,默默扛下所有家務。第三胎是什麼樣的概念?那是失去所有第一次懷孕生子的新鮮感也失去經濟餘裕、並經歷過第二胎所有再度累死人的襁褓工作的流程之後⋯⋯一切又要再來一次。所以,所謂的第三胎就是,儘管 baby 再怎麼可愛,你願意一如第一胎般愛著第三胎,但這 baby 註定會讓一個母親靈肉分離,它並沒有第一胎那種能讓父母被屎尿嘔吐噴滿身、也覺得好玩並真心笑著幫 baby 清洗乾淨、靈肉合一地照顧孩子的魔力存在。(天啊,我自己就是這傳說中的第三胎!) 尤其當生養孩子牽扯到最基本的「養不養得起?」的問題時,一切就更加殘酷起來。瑪蘿的家庭和這世界絕大部分的家庭一樣,經濟過得去,但並沒有再進一步去享受人生的彈性空間。瑪蘿第二胎的孩子身心狀況特殊,一般的學校沒法處理,不斷地要瑪蘿幫孩子轉到附有更完善輔導師資的學校去,但其實瑪蘿家裡不一定負擔得起。這時,瑪蘿有一個事業有成的弟弟這個對照組更是顯得刺眼:弟弟的家庭過著優渥優雅的上流社會生活,反觀瑪蘿每天卻像是一條沒擰乾被踢到角落發臭的抹布⋯⋯ 弟弟提議要送姐姐一份生產禮物「夜間褓母」,這禮物基本上就像是華人很熟悉的「月子阿姨」,只不過月子阿姨的上班時間朝九晚五,而夜間褓母的上班時間是晚九朝五。西方人沒有坐月子的概念,但是果然天下產婦都是一樣的,需要有像是 Mary Poppins(神仙褓母)的超級夜間褓母(或說是超級月子阿姨)支援,來助地方媽媽度過生產後最無助的時刻。 Mary Poppins 來了,瑪蘿的生活果然立馬改善了。瑪蘿的 Mary Poppins 叫做 Tully(塔莉),本片英文片名就是從她名字而來。54 年前的《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續集《愛.滿人間》年底即將上演,但年初的《厭世媽咪日記》(Tully)恐怕才是當代母親們的心靈救星。《厭世媽咪日記》和《歡樂滿人間》一樣奇幻,但捨棄了歌舞片的逃避主義,《厭世媽咪日記》把當代媽媽們塑造成為神力女超人,神奇地完成了照護家庭的不可能任務,其所刻劃的其實是天下媽媽為母則強、被迫開發出無限潛力的過程。但這過程卻是厭世的而非勵志的。 《歡樂滿人間》裡的媽媽是一個專注於女權運動的人,所以沒有空照顧家庭和小孩,電影最後還是透過神仙褓母、才讓她重新體認到家庭價值。可是《厭世媽咪日記》裡在乎女權的媽媽和神仙褓母卻是同一個人。我覺得能想到這樣編寫劇本的迪亞布羅.科蒂簡直就是天才,她一方面寫出了女人在進入婚姻之前的自由飛揚姿態(仔細回想起來,我在婚前也曾傻傻信過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平權的),另一方面又對照著女人(看似沒骨氣地)陷入結婚生子後、生活在平庸家庭裡的狼狽不堪。但在「以前的自己」和「後來的自己」優勝劣敗局勢高下立見的時候,卻又在酒吧對話大哉問著:「一艘船每天換掉一塊船板,全部換完之後這艘船還是本來的船嗎?」暗示著結局揭露「塔莉(Tully)就是瑪蘿從前的自己」,也明示著瑪蘿的人生正在向前走的路上(只是這段路剛好最泥濘)——所有的遭遇,只不過是瑪蘿自己對自身生命進程的選擇與安排。 好了,但為什麼偏偏是這段路,非要弄得如此泥濘不可? 可能是因為,當媽媽們被榨得連一丁點自己的時空都沒了的時候,還會看到男人睡前仍可以用打電動抒壓、或是吃飯時可以不管小孩逕自滑著他的手機等等的這些生活瑣事。類似的情節在《好孕提早來》中也被提及過。 《厭世媽咪日記》裡的瑪蘿,有別於一般撐去不下的母親慣常會有的崩潰表象形塑,既不呼天喊地,也沒有用情緒勒索逼丈夫分擔家務,而是一如反常地安靜。靜默地指控男人總為家庭付出得較少之外,這電影更多的成分是在悼念女人在步入家庭之前的、那麼可以掌控自己的生命與生活的自信魅力——其實就是產後憂鬱症的媽媽在表達《我想念我自己》,只不過瑪蘿這位媽媽所想念的自己,用了奇妙的《分裂》路線回來找自己了。 而「從前的自己」竟能幫助「現在的自己」做出如此實際的潛能開發工作,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我們誰沒相信過「以前的自己是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自己的原因」,或是「以前的自己會幫助後來的自己」這種事? 這樣的敘事設計,把《厭世媽咪日記》觀影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慮一舉破除,包括塔莉竟和瑪蘿的老公發生角色扮演的性關係、以及塔莉為何總能和瑪蘿聊到心裡去,和永遠貼心地懂得瑪蘿所有真正的需求?因為當代女性的最新生命價值就是「自己幫自己解決生命困境」。每個女人都是自己的 Mary Poppins。 《鴻孕當頭》至今已 10 年過去,《厭世媽咪日記》裡的瑪蘿可能就是《鴻孕當頭》20 年後的女主角朱諾。當初那個認為尚沒有能力養小孩、把嬰兒託付給另一個渴望當媽媽的女人的聰慧女孩,經歷過絢爛的青春年華饗宴的 20 年後,心甘情願地走進了家庭當了媽,對於這個世俗總會把擁有媽媽身份的人極盡摧殘這件事,她從來都懂,決定了之後也就沒有怨言。《厭世媽咪日記》是編劇迪亞布羅.科蒂在《鴻孕當頭》之後再一次伸張女權之作,不若《鴻孕當頭》那般輕巧脫俗,反而是以一沈重入世的姿態,與天下當代媽媽站在同一陣線。 回到這篇文章的開頭。我身邊的男人確實因為看了電影,而感受到了父親角色之於家庭在經濟以外的實際作用者微。但我想他們其實永遠搞不清楚:為什麼當爹那麼難?年前台灣某雞精廣告把「好媽媽」所做的所有事情演了一遍,最後老公成為花瓶一樣出現在一家和樂融融的畫面裡,「缺席的爸爸」一角曾引起討論。在父權社會結構裡面,所謂「好爸爸」永遠只有形象示意畫面而無實際教學指南。不論一個女人想要當哪一種好媽媽,市面上有太多教戰守則會教妳。但若你是一個想當好爸爸的男人?很抱歉,相關的教學材料很少,而好爸爸的社會樣版常常是錯誤的。這大概是《厭世媽咪日記》也沒辦法給出答案的無解難題,這電影只能宣導大家多多關心經產婦的育兒生活不易,還有月子中心或月子阿姨真的是好東西(喂)。 電影的結局裡,瑪蘿的丈夫挽起袖子,走進廚房和她一起在做家事,處理得看似平權、舉重若輕,其實是很卑微的請求。天下的爸爸們,你們看到了嗎? (全文劇照提供:ifilm傳影互動) 【釀電影】2018年 5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在戲院裡閱讀一生》專題 x 2018 台北文學.閱影展 〈《搖滾啟示錄》:巴布.迪倫的斜槓人生與文學傳承〉by 希米露 〈關於三島由紀夫的不道德電影隨筆〉by 鄧九雲 《釀影評》專欄 〈《厭世媽咪日記》:媽咪最大的犧牲,是世界還是自己?〉by 雀雀 〈《厭世媽咪日記》:美人魚的藍色夢想與現實的身心崩裂〉by 希米露 【釀酒師】人物專訪系列 〈釀酒師 2 號|離開時空膠囊——專訪《尋愛偵探阿洛伊斯》導演托比亞斯.諾雷〉by 張硯拓 【在故事裡投影美好的光】講座側記 〈動畫:超越電影的巨大宇宙〉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