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風水輪流轉──在家上班從福利淪為禁忌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上禮拜,半個美國都被北極南下的超級寒流吞噬。最冷的那天下午,我們和東岸同事開視訊會議。電視分割畫面上,一半是夜晚窗外垂掛的冰柱,另一半是加州的陽光藍天。當時,我們加州的氣溫是攝氏 19度,另一邊東岸則是攝氏零下 26度。畫面上一左一右竟然相差了 45 度,而且一邊是黑夜,另一邊是藍天。
那種在家工作的強烈時空對比,完全浮現在畫面上。
圖片來源 : by Mimi Thian on Unsplash
因為很久沒聯絡,視訊會議前我幾乎忘了,原來團隊裡還有一個從不進辦公室的人。他已經完全從我們的社交圈中消失。這位同事在公司工作了18年,從一開始就是在家上班,偶爾出差來加州一次,共事了16年我跟他倒也沒見過幾次面。團隊裡新來的人甚至從來沒有見過他。

橫跨三個時區的溝通差距

美國東西兩岸時差三小時。我們團隊包括頂頭上司在內,一共有三個人長期在家上班。可是因為時區不同,常常在立刻需要答案的時候,對方可能正要到學校接孩子,或是正帶著全家人在外面吃晚餐。這時候哪怕是高階主管急待回覆,加州這邊都得耐心等候。
雖然在家工作的定義是配合總部工作時間,但是每當我們需要聯絡的時候,都會考慮到盡量不要干擾不同時區的私人作息,所以除非是緊急事件,很少有人真的直接用手機聯絡。當一封 email 在下午四點之後送出去,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也許是隔天才能繼續進行的對話。
基本上東岸在加州下午三點以後,就很容易處於失聯狀態,反過來說,加州在他們中午以前也都是處於休眠狀態。大家共同交集的工作時間其實很有限,視訊會議安排也很困難。不管科技再進步,距離所造成的問題仍然一直無法解決。

在家上班工時長,但是……

我老闆住中西部,在三千公里之外遙控管理二十多個人,由於短訊或Email 的即時回應性非常差,要掌握二十多人的工作進度,一輪下來可能要好幾天。
可是反過來說,如果他也在公司跟我們坐在一起,這些情資每天都會自動當面更新。他的工作時間拉得很長,而且工作也都很認真──也許不這麼做,就沒有辦法讓長期在家工作變得名正言順。
統計數值顯示,在家上班的人工作時數普遍都拉得很長,工作也認真──但工時長、工作認真,並不代表工作品質也高。他們容易傾向於閉門造車而不跟外界溝通,這才是問題的癥結。企業界需要的是整體績效,而不是單一照行事曆認真執行的個體。
科技產品最終多是來自整合,而不是開發;公司越大,整合的複雜性就越高,溝通的困難度也呈等比級數成長。所以十年前流行在家工作的策略,今天不見得行得通。

風水輪流轉

在公司最近一次全民網路會議上,有人問 CEO是否支持在家上班。他只簡短有力地回答了一個字:“No!”。
他這麼堅決俐落,背後一定有強而有力的數據支撐著。可是回想十年前,我們公司的策略竟是鼓勵員工跨州在家上班。當時的思考邏輯是人力與資料都應該分散──也就是如果矽谷發生毀滅性的地震,公司還可以繼續營運。
那時候大家都把在家上班當作員工福利在鼓吹(但說到這裡你也許已經了解,有些福利說穿了完全是為了配合公司的利益考量)。現在所有仍在家上班的人,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短短10年,這項矽谷福利竟然變成了禁忌。
現在矽谷大部分一線科技公司,包括 Apple,Google 和臉書在內,採用的都是「不支持」或「不鼓勵」的策略。也有一些公司採取「 全禁」──也就是過去曾經核准的現在一律收回。這些公司包括 IBM、Yahoo!、Bank of America 和 Reddit。

從福利變成禁忌

2013 年 Yahoo! 做了重大決定,發給所有在家上班的員工一封通知書,規定必須回到公司上班,否則請離職。隔年 Reddit 也跟進。2017 年 IBM 推出類似的 Move or Leave(不搬回來就請離職)公告,召回上萬名在家工作的員工。但諷刺的是,早在 1980 年率先推出在家工作這個瘋狂概念的,也是 IBM。
他們當時也許沒有想到 40 年後,科技並沒有解決異地溝通的問題,更沒有解決人的問題──因為有些人的確在無監督情況下濫用這種信任。Yahoo! 在 2013 年做了一項網路監控,發現很多長期在家工作的人,平均每天工作時間不到三小時。
當然另一個原因是,現今科技產品極度多元化的前提下,真正適合閉門造車獨立完成的工作案並不多。這不是網路科技問題,而是產品整合複雜度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案子拖延很少是因為重大致命的障礙,而大多是因為一些整合小步驟沒有得到及時回應的結果。
在矽谷工作 20 多年,我也看到了工作場所隨著溝通需要而起的微妙轉變。

矽谷工作環境20多年的變遷

學校畢業剛到第一家科技公司報到的時候,我真的是受寵若驚。公司所有的工程師,不管老鳥菜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辦公室。這是只有工程師才特有的待遇。
當時我的房間大約是三坪,後面有窗子可以俯視中庭花園。那個時代跟同組的人討論事情,還得先走到對方辦公室敲門,就好像拜訪鄰居一樣。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工作環境簡直像是在監獄般孤立。而今天的矽谷連高階主管在內都一視同仁,已經沒有人有辦公室,大家都是共用一長條的工作枱。
後來轉進到另一家公司,發現個人辦公室改成了通艙式隔間──每個工作空間是兩坪大,隔間大約六英尺(近184 公分)高。站在辦公室裡,放眼看去都是隔間。雖然雞犬相聞,幾個月下來還是不知道隔間另一端到底是什麼人。有時候隔著隔間問同事問題,才發現人根本不在。這是一種只有聽覺,而完全沒有視覺聯絡的工作環境。
之後我轉進到新創公司,發現工作空間又縮了一半,只剩下一坪大,隔間也變矮了。只要站起來整個辦公室的狀態就一覽無遺。這是新創公司以互動主宰日常所有決策的方式。這樣的半隔間在視聽溝通效率上的確很有幫助。
接著進入現在這家公司,看到的又是不同的景象。他們採用的是半開敞式的工作空間──也就是每八個人一組、用隔間圍成獨立的工作區域,然後每人擁有自己獨立的半隔間,象徵性地把人隔開一半。可是只要往後跨一步,你就可以看到同組八個人所有的動態。這樣的設計是能夠保持溝通的順暢,但又保有適度的個人隱私。
十年前半開放式工作環境 圖片來源 : 鱸魚
但由於矽谷房價高漲,公司很快就宣布鼓勵員工外移,改成在家上班。爾後的幾年公司一直沒有擴張辦公室。那個時候矽谷科技公司標榜的福利之一就是在家上班。我們團隊幾乎有四分之一的人都是跨州工作。漸漸地,溝通效率的問題開始浮上檯面。試想前述的種種遠端溝通問題,如果擴張到 1/4 的團隊上,這對公司營運狀況會有多大的衝擊 ?

以溝通掛帥

IBM 一直是對在家上班執行最徹底的龍頭。在2009年最高峰時期,IBM 全球40%的員工都是在家上班。公司也為此每年節省20億美元的營運成本。可是溝通問題的鐘擺效應,最後終於打垮了營運成本考量,這家始作俑者,終於走上全面禁止在家工作的路。
所以Google 和臉書這些後繼而起的指標性公司,從一開始就不鼓勵長期在家工作。很多一線科技公司這幾年也發展出全開敞式的公共工作空間,那就是一整排人在一長條工作桌上比肩齊步一起工作,乍看起來就像工廠的作業員。如果去Google 或臉書的辦公室走一圈,你會發現這是最新的潮流。
這樣的工作空間裡,所有的人不分職位高低,大家一視同仁全部排排坐一起工作,這樣的安排就是要把妨礙溝通的藩籬完全拆除──不管是實質的隔間或職等的差異。矽谷已經不再流行封閉式隔間或辦公室。
臉書 CEO 一視同仁的工作枱 圖片來源 : RobinPowered.com
大約五年前開始,我們也停止支持在家上班,並且陸續開始把辦公室隔局改成工廠裝配線般的全開放工作環境。

取代在家上班的新潮流工作環境

天下頻寬最大、傳輸最快、最可靠又最廉價的網路──就是辦公室。
首先最令人不習慣的是,這樣的工作環境裡完全沒有個人隱私。電腦螢幕上呈現的畫面每一個人都看得到,哪些人在上班時間上臉書都一覽無遺。第二個你必須放棄的是上班時間打私人電話,因為你說的每一句話左鄰右舍都聽得清清楚楚。這是你個人隱私的不便,卻是公司效能的提升。
在溝通層面,當團隊裡某一個人有特殊的問題,他不必發 email,也不必上 Slack (工作上使用的群組),只要把問題提出來,馬上就可以得到四周同事的回應。天下沒有比這個更有效率的溝通。
類似裝配線的開敞式工作空間已是主流 圖片來源 : 鱸魚
自古以來,人類本來就是要在同一個時空內,看著對方、聽到對方的聲音、了解對方的肢體語言,才能做全方位的溝通。有人做過研究。要讓團隊的人都了解同一個商務問題,在面對面的同一個空間內,平均只需要 24 秒。若是用視訊或網路,就要好幾分鐘──而且前提是所有人都得在線上。如果是用 email,那就需要好幾個小時。
所以天下頻寬最大,傳輸最快,最真實,最廉價也最可靠的網路,就是辦公室。
人跟動物一樣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辦公桌之間的距離越遠,人們就越懶得溝通。研究報告顯示,當距離拉長到30 米以上,溝通的頻率幾乎降為零。這還是在同一個空間裡。在網路世界,如果你有一個即興突發的問題,需要問幾千公里之外的另一位同事,除非問題非常重要,很可能你會為了省得麻煩,而選擇跳過不問。
這背後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對方不在你的直接視線範圍之內。我們的大腦傾向於淡化不在同一個空間內的人、事、物。

標準化的隔局

所以共同工作空間的觀念,在矽谷已漸漸取代在家上班的策略,而且每一家的擺設都很類似。Google 最早開始採用這種工廠生產線的工作環境。他們會這樣做,想必是有長期的分析數據作為後盾。
不久前看過一篇報導,最有效率的工作場所安排是:
  1. 每一個工作區安排八個座位。
  2. 另外放置一張臨時會議桌。
  3. 角落放置共享休閑空間──如沙發、茶几或躺椅。
  4. 一架大螢幕電視隨時用來分享資訊。
  5. 一架移動式白板。
回頭看看我們兩年前才完成的新版工作空間,幾乎完全吻合上述所有條件,另外旁邊還加了幾個類似飛機商務艙的小隔間,可以讓個人在較有隱私的封閉空間裡工作,甚至可以打個盹,只要不打鼾也不會有啥不好意思。
類式飛機商務艙,可以偷閒打盹的小隔間 圖片來源 : 鱸魚

上班不只是工作

其實即使公司支持,長期在家工作對自己有很多不利的地方。工作團隊的真正價值並不只限於工作本身,它還包括協力效應(synergy)及患難與共的情誼。這部份是AI不可能取代的。去年我們完成一個大案子,上面撥款讓我們出去慶祝──所有外州的人都沒有參加。他們錯過的不是一頓豐盛的晚餐,而是對整個案子的認同及參與感。
長期人不在現場,你所有的豐功偉業在老闆眼裡都只是紙上談兵的文字。看不到你的人、聽不到你的聲音,你的成就對他來講只是數字,跟你連不上關係。見面三分情這句話中外通吃。
曾經聽過一位人資部門主管演說,提到公司為什麼不支持在家工作。她的切入點不是績效與溝通,而是管理階層的恐懼。她說沒有主管願意管理一個虛擬團隊。當一位主管無法用眼睛看著團隊面對面交談的時候,他會有失控的恐懼感。人很難信任自己看不到的東西。
Yahoo! 自從停止在家工作之後,總產能提高了3%。這項數據對其他公司有很大的影響力。
所以公司高層基於效能而不支持在家工作,管理中層為了個人恐懼也不支持在家工作,這個風向球從大公司帶頭慢慢吹向中小型公司。反正矽谷什麼事都是一窩蜂,這件事應該也不會例外。

上班是交流,也是文化

回到人的層次,做人的交流。
員工酒吧不是福利,而是製造文化的地方 圖片來源 : 鱸魚
公司有一間員工酒吧,每天下午四點到晚上七點開放讓員工下班前進去喝兩杯。這不是福利,而是文化。
矽谷提供免費酒精和咖啡因的公司比比皆是,可是酒精不等於酒吧。酒精是物質,算是福利。酒吧是文化。這個酒吧的目的,則是要打造一種文化,讓員工在下班之後「回到人的層次,做人的交流」,而不是下了班大家頭也不回各奔東西。如果我們在公司的角色就只是純工作而已,那麼我們必然很容易被取代。
到矽谷任何一家大科技公司走一趟,那些高階主管都會告訴你,「團隊協力效應」比個人表現重要。大家都要帶部隊,沒有人要帶一群單兵。這種工作之外珍貴的文化交流,可能也是長期在家上班的人必然失之交臂的。 你可能永遠只是個可替換的零件,而不屬於成品的一部分。

文章cover來源 : WritingCooperative.com
6.9K會員
195內容數
全世界都是向 Google 看,向臉書看,沒有人往矽谷的另一邊看。所以我要帶你看矽谷很少有人知道的另一面。矽谷不是你想的那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鱸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條 4,300公里長的登山步道 - 有些人來這裡不是為了登山,而是為了找回自己,所以我也去那裡找故事。
美國政府打烊 31 天之後,人們的冰箱與油箱都空了。如果你上了 Uber 發現開車的是 NASA 的科學家,請你不要驚訝。如果你看到海巡隊的家屬排隊領取救濟物資,請你也不要驚訝。
一個在權貴壓力下減碳失敗的市長為了良知而辭職。但是他打開了一扇門,讓世界思考 : 富人是不是有權利花錢購買排碳量 ? 當減碳跟社區視野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取捨 ? 富人是不是有權利為了保障自己的視野,而阻止別人減碳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美國大家漸漸開始流行用 "Happy Holidays" 而不是 "Merry Christmas"。這是很無聊的改變,卻是接受社會多元化重要的一步。
舊金山一夕冒出滿街亂竄的電動滑板車。出租公司連夜把車子留在路口然後揚長而去,讓市場自行有機成長 ... 這些公司就像吸了大麻的Uber。他們是要打造乘車共享的下一章 ? 還是正步入另一場浩劫 ?
資料,不管是對是錯,是一個百分之百的黑箱子。分析資料的演算法又是另一個百分之百的黑箱子。而這兩個黑箱子疊在一起,竟然有如此大的權柄。
這是一條 4,300公里長的登山步道 - 有些人來這裡不是為了登山,而是為了找回自己,所以我也去那裡找故事。
美國政府打烊 31 天之後,人們的冰箱與油箱都空了。如果你上了 Uber 發現開車的是 NASA 的科學家,請你不要驚訝。如果你看到海巡隊的家屬排隊領取救濟物資,請你也不要驚訝。
一個在權貴壓力下減碳失敗的市長為了良知而辭職。但是他打開了一扇門,讓世界思考 : 富人是不是有權利花錢購買排碳量 ? 當減碳跟社區視野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取捨 ? 富人是不是有權利為了保障自己的視野,而阻止別人減碳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美國大家漸漸開始流行用 "Happy Holidays" 而不是 "Merry Christmas"。這是很無聊的改變,卻是接受社會多元化重要的一步。
舊金山一夕冒出滿街亂竄的電動滑板車。出租公司連夜把車子留在路口然後揚長而去,讓市場自行有機成長 ... 這些公司就像吸了大麻的Uber。他們是要打造乘車共享的下一章 ? 還是正步入另一場浩劫 ?
資料,不管是對是錯,是一個百分之百的黑箱子。分析資料的演算法又是另一個百分之百的黑箱子。而這兩個黑箱子疊在一起,竟然有如此大的權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我猜,人們往往只在有確定結果下才會知道其中的意義。
今年這種夾在腋下的小包包超級火,其實仔細看,這不就是小時候媽媽拎著去打麻將的包嗎,搖身一變,它成瞭今年最流行的腋下包,超模和時尚博主們都搶著背! 腋下包(Shoulder Bag),肩帶短,背起來剛好在腋下,包型簡單,小巧攜帶方便,無論多drama的造型都能輕松駕馭,時髦又復古。 說起腋下包,大名鼎
Thumbnail
今年轉換跑道,從行銷的工作轉換到顧問的工作,有人會用簽約的位置來描述這樣的轉換:從甲方換到乙方,以前行銷是甲方,都是發工作給廠商的,現在顧問是乙方,都是客戶有需求來發工作給我們。 差別是什麼? 以前在甲方的時候,乙方為了有好的客戶滿意度,通常會把我們照顧的無微不至,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寵我們...
Thumbnail
你是幾年級生? 「十八歲,到了台北。」黃山料的生活就此開始,這也是《漂流青年》的起點。
Thumbnail
根据青浦区统计局2017年年鉴,全区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小学生人数为6870人,初中生人数为557人,合共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民办学校的学生人数为7427人。这些学生在“纳民”模式结束后,还能继续留在上海就读吗?
Thumbnail
同樣是V字手勢,十年前顯得尷尬別彆,果然是懵懂和不安的少年;同一動作,現在懂得將掙扎放在心中,學會假裝鎮定。(其實V字手勢真的好不適合我……) 近期(網路生態而言,意指近一兩日)興玩 #10year
Thumbnail
   這部其實前輩已分析介紹得差不多,於此僅略述個人觀感及其他較瑣碎的部分。重點在一個「詭」字。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我猜,人們往往只在有確定結果下才會知道其中的意義。
今年這種夾在腋下的小包包超級火,其實仔細看,這不就是小時候媽媽拎著去打麻將的包嗎,搖身一變,它成瞭今年最流行的腋下包,超模和時尚博主們都搶著背! 腋下包(Shoulder Bag),肩帶短,背起來剛好在腋下,包型簡單,小巧攜帶方便,無論多drama的造型都能輕松駕馭,時髦又復古。 說起腋下包,大名鼎
Thumbnail
今年轉換跑道,從行銷的工作轉換到顧問的工作,有人會用簽約的位置來描述這樣的轉換:從甲方換到乙方,以前行銷是甲方,都是發工作給廠商的,現在顧問是乙方,都是客戶有需求來發工作給我們。 差別是什麼? 以前在甲方的時候,乙方為了有好的客戶滿意度,通常會把我們照顧的無微不至,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寵我們...
Thumbnail
你是幾年級生? 「十八歲,到了台北。」黃山料的生活就此開始,這也是《漂流青年》的起點。
Thumbnail
根据青浦区统计局2017年年鉴,全区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小学生人数为6870人,初中生人数为557人,合共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民办学校的学生人数为7427人。这些学生在“纳民”模式结束后,还能继续留在上海就读吗?
Thumbnail
同樣是V字手勢,十年前顯得尷尬別彆,果然是懵懂和不安的少年;同一動作,現在懂得將掙扎放在心中,學會假裝鎮定。(其實V字手勢真的好不適合我……) 近期(網路生態而言,意指近一兩日)興玩 #10year
Thumbnail
   這部其實前輩已分析介紹得差不多,於此僅略述個人觀感及其他較瑣碎的部分。重點在一個「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