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合敦《圖解日本史》、武光誠《圖讀日本史》、加來耕三《開始讀日本戰國史的第一本書》與《開始讀日本史的第一本書》的閱讀心得
一、
日本人跟中國人一樣,也好爭權奪利,也擅長用一些很動聽的政治口號為自身與家族謀取利益。例如:明治維新被政府推崇的楠木正成,雖然本人有相當程度的忠君思想,但是擁護天皇、反對足利尊氏等行動,仍然出於個人與其支持者的利益考量,一旦成功了,當上征夷大將軍或太政大臣之類的大官,自是不成問題。
二、
擁立家世好但能力不足或個性懦弱者,達成自己政治野心的作法,儘管中、日兩國歷史都屢見不鮮,日本人跟中國人仍有不同之處。中國人喜歡個人獨裁,總是連成為「傀儡」的皇帝都想除掉,自己當皇帝;日本人似乎偏好「挾天子以令諸侯」模式,習慣以副手、上皇、權臣等方式,攘奪在上位者的權力。例如:
1.院政時代的天皇,為了從外戚藤原家奪權,不惜將「天皇」的位子讓給年幼的兒子,自己去當「上皇」,然後藉著輔佐等名義施展天皇的權力。
2.鎌倉幕府時代,北條家以「執權」的職位架空「將軍」,之後做各種將軍能做的事。
3.足利幕府時代,各地的「管領」、「守護」逐漸壯大以後,就開始干涉足利將軍的各種政治決策,甚至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主政之下,將軍明明人還健在,底下的家老、管領、守護竟為了下一任將軍的人選,在京都聚眾火拚,最後釀成全日本的大動亂──史上赫赫有名的「應仁之亂」。
三、
日本歷史的分期雖然沒有中國朝代複雜,每個分期底下的史事仍然很多,而且事件的轉折往往細微曲折,不知是日本人的行事作風,還是他們的歷史記述瑣碎造成,以至於閱讀日本史並不比中國歷史輕鬆。
四、
中國歷史的主導者是帝王將相,從上古到辛亥革命都沒有太大變化,不過日本歷史的主導者,從上古到明治維新有明顯的改變。上古時期是日本那些勢力強大的豪族,大化革新以後,由天皇、皇族領引風騷;一兩百年後政權逐漸落入外戚藤原氏手中;平安末期則由新興的武士階層取代,平清盛、源賴朝、源義經、足利義滿等,都是代表人物。武士主導日本政局延續幾百年,明治維新才逐漸沒落,二戰以後其勢力才隨著日本戰敗、東京大審判及事後的懲處,真正走入歷史。
五、
日本人跟中國人、台灣人一樣,有濃厚的「成王敗寇」傾向,也喜歡研究先人爭權奪利及自我保全所施展的權謀詐術,不同的地方在於:日本人對於幾位落敗者仍會給予相當大的同情與欣賞,特別是那些擁有特殊才華、對主人極度忠誠,以及富有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著名的有:楠木正成、源義經、菅原道真、真田幸村、西鄉隆盛等等。反觀,中國人與台灣人太依賴那些勝利者的片面之詞,過份高估勝者的才能、品德及人格魅力,並全盤否定或是過於低估落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