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氣候創造歷史》,由中研院院士許靖華所著。顧名思義,這本書是以地球的氣候史,來探討歷史的發展,並開宗明義就闡明,歷史是氣候來創造的。
本書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戴蒙的書被人批評為地理決定論,筆者來看這本書的感想也類似,只是變成氣候決定論。當然,並不是說就一無可取,本書脈絡一樣是由個人經歷,從許院士到了台灣做研究,發現大鬼湖的湖底沉積物,竟然有黃土高原的風沙。從發現到討論再到研究,一步步揭露了簡單的事實,那就是在16-17世紀,西北風強到可以把黃土吹到台灣的高山上。
從這個事實,再去看那個年代,正好是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許院士從這邊猜想,會不會明朝的滅亡與氣候異常有關?與戴蒙的新幾內亞朋友發問一樣,從台灣的大鬼湖開始,將氣候造成的影響擴及到全世界,並依次舉例論證。
各章節大致上都是獨立的,所以讀者個別挑選觀看並不會有太大問題。只不過有一些地方要先講一下,就是作者本身有很濃的中國情結在,這點倒是無所謂,雖然他自己很反感所謂的種族主義,但自己的漢族情結還是重了些。(註:作者本身就屢次強調漢族對外也是有征伐,但講到原因也是避重就輕帶過。不過,這不影響整本書的立論。)
許院士的觀點大致上是這樣,氣候造成人類族群的生存壓力,此壓力分為兩種:「旅鼠型」:家鄉發生嚴酷的變化,氣候寒冷、乾旱,使得農地荒廢,一年收成不到幾次,牲畜也都沒東西吃要餓死。為了生存,只好離鄉背井找尋生存空間,但路上總是有許多原住民,有的對我們很好,讓我們在這邊謀得一席之地,有的很糟糕,讓我們只好被動反抗。
結果有好有壞,打贏了就在當地成為正式居民,打輸了就變成奴隸或是繼續找地方。但不管如何,兇猛的戰士只要找到安寧的耕作地,幾十年後戰士一樣變成和善的農夫。
「蝗蟲型」:家鄉衣食不缺,所以人口繁多,壓力太大,多的人口只好出去找尋新天地。或是看見隔壁人家過得更好,有太多財富可以劫掠,人家又武功虛弱,不搶白不搶。結果就是大軍進發,進入各個地區,趕走當地的統治者,自己成為新的統治階級。而下層的士兵則在當地落地生根,數代後也從勇猛的侵略者變成愛護家園的農牧人。
換言之,氣候的好與壞,都會造成類似的結果。氣候太差,當地人不得不離開,氣候太好則會被其他誘因影響而離開。用我們現在的講法,就是全球冷化與暖化,分別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形成全球性的人口遷移。這些遷移的過程,造成了王國衰弱、帝國興起,偉大的王朝衰頹、新時代的英雄崛起。
但無論如何,這種變化並非是征服者消滅了被征服者,許院士的觀點是,從語言學、DNA鑑定等等都指出,征服與被征服者,在下層幾乎都是同化,透過合作、通婚,數代之後融合,比較沒改變的是上層的統治階級。而這種融合變化,產生了新的種族,歷史就是這樣一幕幕興滅的。(註:這裡的種族,並不是基因單一的純淨種族,作者很反對納粹那種亞利安優秀種族論。)
本書的章節如下,可在博客來內查詢。
整體上,筆者還蠻推薦這本書的,並不是筆者全盤支持與認同,而是這提供了另一種史觀,對台灣長期接受單一價值觀的讀者來說,多看幾種觀點,會讓我們對歷史的「循環變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個人心得
坦白說,筆者沒有評斷這本書優劣與正確性的能力,許院士提供的一些參考資料,筆者去翻了翻,大多看不懂。 這是專業的問題,筆者的專業不是氣候與地質,只能被動的先接受立論,看完整體後再做一點點評斷。
首先,氣候決定論是幾十年來都有的論點,讀者若有記憶,應該會想起十幾年來,戰略軍事上多有人提出,中國王朝覆滅跟氣候循環有很大的關係,只是提出的人鮮少有氣候背景,所以只是一種有趣的說法。
其次,書中講到的與其說是創造歷史,不如說是影響甚鉅。人口的遷徙壓力確確實實會造成許多王國的興滅,但把時代拿來對比一下,氣候造成兩百年的變化,有的帝國也挺過去了。
氣候確實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但人事可及之內,也是可以阻擋。羅馬帝國的興起花了幾百年時間,衰亡也是幾百年的事情,中國古代諸王朝,也是在其可努力的範圍內,抵擋這種「大勢所趨」。
若說氣候異常一百年,「終究」造成了帝國興亡,那麼這一百年內豈是兩個種族之間的殊死鬥?正如同作者所說,許多離鄉背井的種族,最後融合到了其他地方去,下一代成為了新的原住民。
那麼各種文治武功,同化與征服的故事,也不全然是氣候造成的。每一個帝國對外的態度與做法,也是有成有敗,成功者國祚延續百年,失敗者留下千年遺跡。
筆者個人的想法是,氣候確實創造了歷史架構,但寫下歷史的畢竟是活生生在為自己生存奮鬥的每一個人。
但無論如何,這本書畢竟是遠超過筆者的個人專業可及範圍,作者的許多意見不表認同,但不代表本書沒有價值。請讀者放心閱讀,保證可以提供另一個不同的歷史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