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篇PTT的文章被轉,大意上是說,美國的強大,是奠基在石油資源的出現,以及隨之伴隨來的強大海軍,與壟斷貿易生命線之類的說法。
坦白說,筆者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評論,因為這犯下的錯誤太多,多道無從談起。但就一般人來講,卻是很好消化的論點,因為可以把複雜的起源,歸納成單一成因,對習慣單一選擇題考試的台灣人來講,美國因為石油興起的結論超棒的。
先談錯誤的部分,首先是海權概念,美國並不是因為馬漢的海權論,才開始重視海洋。馬漢本人是不得志的軍官,政治手腕也不好,所以怎樣都升不上將軍,但就以學者的角度來說,他的海軍生涯拓展了實務經驗,讓他比學院派的人更加了解真實的大海。他寫的海權論在美國,只能說是當月暢銷書榜首的程度。但卻在英國爆紅,幾乎是帝國海軍軍官人手一本放在床頭膜拜,紅到馬漢以艦長身分去英國訪問,竟被請去參加王室國宴,宴會上連德皇都來請益。
為何海權論在美國初期不受高層重視,在英國卻是爆紅?答案是切合事實與需要。海權論的主要論點,圍繞在海權國家的天然因素,以及海權的使用兩大類上。一個海權國家,會有地理位置、人口等諸多因素,如內陸國家不可能為海權國。海權的使用在於海洋的貿易運用,以及使用海軍對大海的控制。
海權的重點,其實跟陸權很像,都是貿易線的拓展與控制,保障本國的資源,拓展殖民地與海外市場。海軍是一種用來保護上述的直接工具,而大海與陸地最大的差別是,地形因素相對不重要,隨著蒸汽動力的運用,更多的航線可以使用,相較陸運與陸軍的限制而言少很多。
海權論的整個重點,其實就是古老的資源與市場控制,但是透過新的技術概念,以及十九世紀後對全球地理的重新認識。英國之所以非常重視海權論一書,是因為海權論幾乎就是替大英帝國量身打造的理論,解釋了英國為何需要大量海外殖民地,以及強大的海軍,更重要的是英國海軍肩負全球貿易網的安全作用。而馬漢當時的美國,還處在戮力發展內政的階段,內部開發都未足夠,對外拓展當然是不用急。
美國之所以成為強大海權,與其說是認識到海權的重要,不如說是國力增長後,一個接鄰兩大海洋的國家,對外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順勢成為了大英帝國的後繼者,可說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大英帝國早在美國稱霸海洋前幾十年,就建立起完善的全球貿易網路系統,美國也從此系統獲利甚豐。今天英國確定衰弱,唯一可以在二戰後承接的只有美國,正常的國家會放棄這個機會,讓全球海域陷入混亂,使全球貿易崩潰嗎?
不可能的。
其次,是美國的霸業建築在石油的論點上,這種說法並不是錯誤,而是結果論。我們這樣來看好了,石油成為二十世紀的主要動力,是因為內燃機的出現,而內燃機之所以會出現,難道會是上帝降下的禮物嗎?當然不是。在內燃機出現之前,要先有夠力的金屬工藝,還要有夠好的化學工業基礎,對於蒸汽動力的使用有相當的經驗,還要其他一堆相關技術的發展等等。總此龐大的工業基礎後,才會出現以石油為動力的內燃機,以及後面出現數十年到今天的產業發展。
這些並不是偶然,是人類花了百年以上時間,無數人的心血與努力,才開花結果出來。如果美國純粹只是一個有很多油田的國家,那麼結果應該會像是現在的中東諸國一樣,狂挖石油去賣,然後除了石油以外什麼工業基礎都沒有,直到今天可能都在靠大英帝國買石油度日才是。這事實證明不是如此,如果美國本身沒有很深的底子當基礎,空有油田也只是坐吃山空。
那美國霸業起飛之時,難道不會去建立一套完整的石油戰略?這種說法,太過簡化美國政治結構,以為美國統治菁英都是博格人,會統一思想與做法。只要對美國二戰後的全球干預史去條列,就會發現許多的不一致之處,這絕對不是有制訂戰略的帝國會幹的事情。而實際上的演變,比較像是美國的菁英對於石油的看法也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執政團隊與世代,就會有不一樣的方針與對策。
所以筆者才說,美國企圖要壟斷全球石油這種說法,並不是陰謀論而是結果論。只要讀者有玩過文明帝國或是相關的模擬遊戲,請回想一下,只要可以的話,你是會用盡軍力壟斷所有的資源跟貿易路線,還是決定乖乖地在家耕田不問世事?試想,一個正常的企業,如果可以的話,是想要壟斷市場賺取暴利,還是撒錢開慈善事業?
想通這點就會知道,美國有一套用石油控制世界的戰略,本身就是簡化過頭的說法。不如說是因為用石油對付敵人比較簡單,比你發動百萬大軍威脅人要省錢。
最後,筆者要來談,一個帝國是怎麼建立起的?觀諸歷史上各帝國的興起與覆滅,可以傳承數百年以上的大帝國,都有幾項因素值得我們去各別剖析,與深入思考。
筆者認為,帝國是創造了一種「模式」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模式之下,人們自然會心生嚮往,不需要武力征服,帝國本身就會接納全世界。而這種模式的建立,除了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等,治理階級與被治理階級的關係也要重視,將階級混合天然因素,產生的結果才會是長久的。
羅馬帝國的興起就是絕佳範例,羅馬初期的共和制度,比較像是貴族寡頭統治,死老百姓基本上沒有翻身機會的。但是羅馬的平民最後還是透過各種方式,逼貴族妥協,制定了一些基本法,使得貴族不能對平民予取予求,甚至是奴役的地步。而羅馬初期在義大利半島南部,附近許多的拉丁城邦,在羅馬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吸引或是攻伐,被吸納成一個稍具規模的拉丁同盟。
羅馬城下可沒有大量的天然資源,相反的根本就是匱乏,導致周邊的勢力根本就沒興趣。直到羅馬逐漸興起後,這種相較周邊重視平民的制度,優越性就凸顯出來。首先,羅馬並沒有壓榨周圍小城邦來掠奪資源,而是透過貿易與繳稅,以及提供士兵的方式建立同盟關係。在這個過程中,羅馬周邊形成的小同盟關係,在幾十年的歲月裡,逐漸統一了義大利半島南部。而在羅馬拓展的過程中,羅馬公民的意義被建立起來,公民權的擁有從羅馬自然傳到周邊城邦。
羅馬的偉大之處在於,就算是敵對了半世紀的南義大利諸城邦,在羅馬勢力一統天下之餘,並沒有被奴役化。相對的,羅馬後來許多優秀的執政官,都出自於這些地區。直到羅馬在義大利站穩腳跟,才與迦太基勢力在西西里島正面碰撞。羅馬在此時只是陸權國家,迦太基則是貿易大國的海權國,可是羅馬並沒有因此低頭,屢敗屢戰、堅忍不拔的逐步前進,連不世將領漢尼拔在對羅馬造成毀滅性打擊後,迦太基的貴族想到的,卻是漢尼拔的勢力太大,將會對自己不利。
結果如何,一目瞭然。羅馬可以說建立了一套先進的政治制度,相較周邊國家以貴族權利為主,平民被壓榨與奴役的現象,羅馬公民至少還有政治權利,以其獲得公平審判的法律地位。
重點在於,羅馬給予了平民很大的權力,平民有翻身的機會,也有較公平的待遇,對於羅馬的向心力自然很高。而這套制度對外也有吸引力,在羅馬對外擴張之際,被征服與統合的國家,日後也成為帝國的主幹。羅馬的影響可以說千年後還影響著歐洲政治版圖,可我們今天會說,羅馬是因為挖到了鐵礦還是掌握了地中海航線後才變成帝國嗎?
美國的興起,一言以蔽之可說是中產階級掌權的國家,沒有貴族傳統,階級意識也不強,使得美國建國初期,可說是人人有權力,家家有機會。在這種恐懼國王與貴族對平民掠奪與侵犯的氛圍下,美國創建了極為平等的政治制度,又因為美國算是由鄉紳階級串連起的,對於一般民眾的權利與義務,自然會與其他國家不同。
這個制度優越在哪?中產階級並不是世襲,要翻身的機會遠比其他國家大多了。就算你成不了大資產家,在家種田也可以獲得法律保障,不會有政府或是有錢有勢的人,開推土機把你家的田地剷平拿去蓋房子這種事。而只要你夠努力,功成名就後沒人在意你的出身高低,就算一介平民也可以擁有政治權力,可以獲得公平的選舉機會,至少你可以跟政治世家有同等的選舉權,去路上隨便問一個美國老百姓,沒人會覺得這有什麼不對。
一個國家海納百川到這種程度,全世界困於階級翻不了身的聰明人,有機會當然都想去美國,連奧巴馬都可以選上總統了,還有什麼不可能?
那麼讀者一定會想問,這跟帝國的關聯在哪?關係很大,因為美國的經濟實力藉由這種蓬勃的基層壯大,除了工業實力外,本身又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承接了大英帝國的海上勢力後,美國的繁榮就與這些制度息息相關。
為何要對外輸出各種民主法治,自由人權這些觀念?並不是美國想要宰制其他國家,而是自由貿易對美國利益最大,每一個美國的企業跟個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全球貿易的好處,而對外貿易的國家若是法治不彰,動輒被沒收查封,這生意怎麼做下去?更重要的是,以身為美國人為榮的比例很高,真心相信自由與人權的人很多,對內向心力的強大,就代表政府與政客不可能賣國求榮,再說要賣給誰?
而美國之所以可以在這個世紀稱霸下去,不僅僅是這套模式好用,而且正好產業技術水準也可以支撐,讓這套制度變成一種文化,深深的印在美國人心中,同時影響了全世界。
這是美國之所以是二十世紀後的全球帝國,最主要與深層的因素,石油只是原因之一,不是過程更不是結論。
只要是人,都想要過更好的生活,想要生活受到保障。就個人來說,你可以砸大錢築高牆拉電網,花幾千萬請特種部隊來當保鑣。但以整個國家的平民百姓來講,大家要的是過好日子、好的治安、好的教育、下一代能有希望與未來。
美國的確對外國不是很好,但請問台灣人對非白人就很友善嗎?正常的國家當然都是優先照顧本國民眾,怪美國對其他國家很差,不如去檢討其他國家對自己國民有沒有比較好。拼命檢討美國很鴨霸,對很多國家的政客來說,只是要找理由掩飾自己的無能與腐敗而已,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這些依靠殖民與壟斷為生的各國統治階級,不會被下層推翻才奇怪。
想要問中國還是其他哪些國家可以推掉美國,成為下一個世界霸權?期待新的資源出現,可以一次性地翻掉美國霸業?
別鬧了,只要大家繼續想辦法拿綠卡去美國,這個大勢就會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