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需要來一次長途旅行的我,當看到這本
《空橋上的少年》的書介的第一個關鍵字:「壯遊」,雖說小說這種形式一向不是我的菜,卻還是忍不住被吸引了。
故事開端於蔡醫師的印度之旅啟程,一趟為了摸索出一個有關職涯的答案而出發的旅行。然後與他在台灣的精神科工作環境中最主要的一位病人「朋城」的故事交織發展。
印度台灣、彼時此時、30歲精神科醫師蔡伯鑫的有意識的探詢、17歲卻已在青少年精神科病房待了四年的朋城的身不由己的茫然,兩段截然不同的故事與時空持續交錯,卻都藉由文字緩慢的鋪陳、細膩的描述,逐漸直指同一件事:
生命是公平的,無論你是醫者或所謂的病人,我們都無可避免地會在某個時間點被生命點名,踏上一段追尋的旅程。
追尋什麼?很難說,每個人在不同生命階段都有自己在該面對的課題。他不因為你是否已抵達人生某個階段、取得某些title,就放過你。
我想到,每次踏上旅程最期待的,其實都不是看到什麼美景。美景都是「外面的事」,當然,「外面的事」永遠都在那裡,刺激著我們,無可避免,但到頭來最重要的,是這些「外面的事」跟自己產生的化學反應。
漸漸地我們會發現,旅行的意義甚至跟「旅行」不再那麼相關,重點是那個「在路上」的狀態。人可以即使不離開熟悉的地方,但也處在「在路上」的狀態。
一旦「上路了」,踏上了旅程,那就是走向一次未知,每次的未知都是再一次藉由外在世界刺激自己、跟自己的深層對話。
隨著故事時序不斷推進,我們逐漸看到蔡醫師與朋城的路程慢慢撥雲見日,或許許多疑問不會立刻解開、會持續存在,但就如同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在你不斷尋找你是誰的過程中,那就已經是你了。」
我很喜歡作者總是細緻地書寫場景中的細碎片段,緩緩地引人重回並沈浸於每個當下。不斷交錯兩段時空的敘事方法,在我看來則是巧妙地讓讀者在每次又要陷入故事中時,可以一次次再醒覺,最終意識到,就算是截然不同的靈魂的追尋,到頭來,我們都只是在尋找自己。
這本書我想推薦給靈魂曾經徬徨、正在徬徨、或永遠都期待探索更多未知的你。
我不能保證你能看到與自己相似的人生經歷,可是在某些時刻,你一定會與故事中的人碰撞出專屬於你的靈光、獨一無二的火花。
文:瓦力思(試讀評論讀者)
「太勇敢的人,或者太害怕的人,是不會來到這裡的。」
★真實故事改編 × 心理治療 × 邊境旅行 = 精神科醫師首部雙線長篇小說
★以懼學為線,穿梭家庭/學校/醫療/職場,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困境
★迷惘度直逼《徬徨少年時》!獻給每個在過渡中迷失與不安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