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文化史上的一個仙胎,經過繁瑣的孕育:練泥、制胚、上釉……方能從炙烈的高溫中浴火重生,款款而來;天青、朗紅、茶葉末、胭脂水……這些形容「瓷」一聽,就知形色俱美,即便未經釉色,看素瓷形如玉石,質樸溫潤,亦是「繁華落盡見真淳」。
所有瓷器中,最為人所熟知者,當為「青花瓷」;其白地藍花的配色與圖案,以及優雅大方的特質,十分受到眾人青睞,也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文化。明朝是瓷器史上的高峰,尤以青花瓷為代表;青花瓷發展到了康熙年間,因為改進了原料的提煉,所以發色特別鮮豔,能鍛至八到九種層次的藍色,呈現如水墨渲染的效果,在白瓷上顯山露水,別有意境。
乾隆皇帝還為青花瓷寫了一首詩:「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玲瓏剔透萬般好,靜中見動青山來。」只「萬般好」三個字,就把華人對青花瓷的喜愛說盡了,匠人巧手挽胎,是技藝的超昇,但收藏者的理解、喜愛,從靜物中看見流動的氣韻,更使器物上達精神層次;為人處事若也能「靜中見動」,是否就能預做安排、占得先機呢?又或者能從「動中見靜」,無入而不自在,心不亂、不火,那是更高的境界了。
青花瓷中,若以鏤空的技法,讓瓷器透光,稱為「青花玲瓏瓷」,而坯體上的洞孔,叫「玲瓏眼」。玲瓏,向來是機巧聰慧,《紅樓夢》中的女兒家,便算得上各個都玲瓏剔透,然而聰明太過,如王熙鳳,聰明反被聰明誤,再如黛玉雖美,因為看事情太利,一旦染塵,這慧心也就受苦了,終付枉然;鋒芒太過,不免傷人傷己,得搭配一些「糊塗」,磨去銳角,也磨出智慧,才走得長長久久。
名字中有個「慈」字,所以喜歡諧音的瓷器,它經得住高溫鍛鍊,可塑性強,能為瓶、為盤、為碗、為碟、為壺……質地溫潤,色彩多變,叫人愛不釋手;可惜瓷器也易碎,難以復原,我更期許能「以慈代瓷」,有顆柔軟卻堅韌的心,做一個大度的「慈器」,以慈載物,包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