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並非實際疆域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這週末假期回台中,閒暇時間開車到街上逛一逛,因為好一陣子沒回台中,所以原以為開車在熟悉的道路也因為部分道路整修封閉或熟悉建築物拆遷,自己竟然在台中市區迷路了。
當我打開Google Map輸入目的地地址 ,看到上面標記著主要路段,街道,標誌性建築(政府、醫院、學校等)和一些其他的標記。然而,實際開車在台中市區域中,還是有很多的街道和建築是地圖上所看不到的。因此,儘管Google Map的地圖多麼精確,也只能作為實際地域的一個指南或參考,而絕非完全等同於實際的情況。
同樣的,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掛著一幅人生地圖。我們習慣依賴這些地圖作為問題思考分析、情感反應或是行動決策的參考依據或標準。
這幅地圖是由你親手繪製自己過往人生中所經歷過的經驗。其中,這包括從你出生到至今,你所聽到、看到、親身經歷過的各種人事物大大小小故事。它可能是個黑白跑馬燈、可能是個一幅幅照片或是是一部鮮豔電影,它所呈現方式由你自己定義。
然而,這幅地圖的核心便是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則,俗稱信念系統。同時因為每個人的人生成長經歷不同,所以,每個人的地圖也是不盡相同的。
我們每一天都是使用這個地圖來幫助自己做決策,所以理當應該感謝這些地圖;同時,地圖中,仍然有部分資訊在未來可以持續和指導自己做決策的依據;相反地,也有一部分已經模糊甚至滯後,應該重新改版繪製,然而我們仍然還在持續使用。如此可能造成與事實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最終可能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抉擇或行為,從而導致不良的後果。
有效溝通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客觀中立。如果失去了客觀,我們就會變得自我和固執。這時的判斷大多依據自身的地圖而產出。因為過於相信自己的地圖,相信了自己的感官對於所經歷事物的判斷,導致了溝通時的扭曲。因此,我們會與事實真相擦肩而過,很難或根本不會有真正的溝通效果。
NLP假設前提:地圖不是真的疆域。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主觀認知所塑造的世界裡並信以為真。
當妳與對方溝通發生阻礙,其實只是代表雙方腦袋中地圖認知不同,就好像兩個人的手機都有Google map的app,只是一個人的app 是最新版本,一個人的app是尚未更新版本,所以彼此無法解讀對方的行為。
其實,我們都會使用腦袋中的地圖來解讀,並且理解後做出行動,在NLP中稱之為『世界模型』。也就是所謂的『世界觀』。由於每個人的世界模型是依據個人過往的經驗塑造而成,所以實際感受到的也不同。
這些吸收進來的知識會在透過『過濾器』篩檢,然後在大腦內部由感覺模式重現,也就是『世界模型』;他並不等於實際上的現實世界,而是妳的大腦以妳理解的方式構築而成的。
人們會根據這個在大腦內重現的世界模型,而有感情與生理現象,並且會以行動、姿勢、表情或語言表現出來。所以無論你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事情就是不順利、遭受失敗、無法得到滿意成果的人,有可能就是腦中世界模型的資訊不足、範圍太狹隘、發生扭曲或太過老舊了。
最後,好好觀察自己的世界模型,也許就能加以更新,因為只要腦中的地圖與現實有所落差,在現實中便無採取最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