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sult, a fling grew wild
❤ 推薦影友:所有人類
上次把推薦影友欄填成所有人類,是大話西遊。〈你只欠我一個道歉〉除了故事本身很強、劇本幾近完美之外,電影想傳達的內容,我推薦給所有人。
電影本身拍得很好,很多當地政治、族群的衝突背景,都有利用情節和台詞說明。但對中東政治情勢了解較薄的觀眾,可以參考以下影前導覽,以便迅速了解衝突背景。
首先,黎巴嫩在中東的地位,除了是以色列北邊的鄰國之外,也在中東的邊陲、山麓之西的地中海東岸。地理條件決定了黎巴嫩的族群基本組成:
一、基督徒比例高。除了法國殖民的歷史,造成更高比例的基督宗教人口,還有地形上隔絕於阿拉伯世界主力的海岸平原區,成為少數宗教人口容身的地理條件。 1943 年的國家協議,決定黎巴嫩的總統須由(基督宗教)馬龍尼禮派出任、總理須是遜尼派、議會會長由什葉派擔任。但政府由基督徒領導。 這就是男主角之一是基督教政黨支持者的背景。
二、巴勒斯坦難民衝突多。敘利亞、約旦、黎巴嫩這三個以色列鄰國,收容了絕大多數的巴勒斯坦難民。巴勒斯坦是全中東遜尼派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幾乎全數人口都是遜尼派。而約旦大約有 94% 的遜尼派,敘利亞大約有 75% 的遜尼派,而黎巴嫩的遜尼派如今大約占總人口的 27%。對巴勒斯坦難民的異音很大。 這正是男主角之二身為巴勒斯坦難民的背景。
中東和黎巴嫩近代史龐雜,這裏只揀對了解劇情背景有直接助益的項目來簡介。
1970 黑色九月:約旦逐出境內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到黎巴嫩。黎巴嫩受到的影響是,境內巴解人數增加,境內各種民兵團體開始武裝競賽。
1975–1990 黎巴嫩內戰:教派衝突開始波及平民,平民的居住地開始以教派勢力為界,以求自保。整個黎巴嫩教派化。巴勒斯坦人與馬龍尼禮派發展成完全武裝敵對。 1982 黎巴嫩戰爭:以色列興兵進入黎巴嫩南部,意圖消滅巴解。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城西穆斯林區在戰火中半毀。
1982 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黎巴嫩長槍黨新任總統遇刺,長槍黨入貝魯特城西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展開報復性屠殺。當時以色列國防部長夏隆,是當地的佔領勢力,不僅未阻止屠殺,還從中協助。夏隆從此獲得「貝魯特屠夫」外號。
講到這裡,歷史已經不忍卒睹。讓我跳脫歷史,為不熟悉中東的觀眾加一筆視覺資訊。在電影裡能不時看到這兩張旗幟。從旗幟最容易看出立場和族群。兩位主角和他們所引發的風波,各有支持者。看支持者背後的旗幟,就知道立場、知道數量、知道人口組成。
兩位主角如同你我,都是每日工作養家的普通市民,各自歡樂各自悲哀。電影用小人物的小衝突照出了國族和教派的矛盾,很巧妙地一路將衝突升壓,隨時能炸鍋。因為這個矛盾很大,我希望這份影前導覽對你有幫助,因為這個矛盾太值得被關注、太值得被瞭解了。
無論是英譯劇名 The Insult,或中譯劇名「你只欠我一個道歉」,都比電影本身的氣勢弱得太多。希望你不要因為平淡的劇名,錯過這一齣教典等級的好戲。
觀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