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恙年年汴水流。一聲水調短亭秋。舊時明月照揚州。
曾是長堤牽錦纜,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鉤斜路近迷樓。
成德《浣溪沙・紅橋懷古》
二月河的歷史小說《雍正王朝》當中有這麼一個橋段:年邁的康熙皇帝遣皇十四子胤禵統兵征討準噶爾,並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當時還是雍親王的胤禛不得不讚嘆康熙皇帝的巧思,既迴避給予胤禵太過引人注目的和碩親王王爵,又讓當時只是固山貝子的胤禵擁有一個足以震懾場面的王銜。
二月河的這個設計極為精彩,扣住一個與史事相關的細節,創設出一個一種敘事上的機關,在小說中發揮重要功效,解釋朝務發展和一眾相關人等的心態變化,使小說情節合理合拍,更逼真得令人以為這就是歷史,如今在
中文版的維基百科上「胤禵」條目甚至可以見到如下的段落:
胤禵能夠擁有「大將軍王」的稱呼與他擔任撫遠大將軍有關,但不是每位撫遠大將軍都能獲得「大將軍王」的稱呼。胤禵不是唯一的「撫遠大將軍」,但他卻是清朝歷史上唯一的「大將軍王」。「大將軍王」不是王爵。終康熙一朝,胤禵的最高爵位始終是固山貝子,即十四貝子,卻享受著王的待遇。
㊟ 原文將胤禵寫為胤禎,是胤禵原名,為避免與皇四子胤禛混淆,此處引文一律代以胤禵。
如上的敘述被許多人深信不疑,但就史實論史實,終清一世不乏大將軍王,且在胤禵之前就已經出現過大將軍王。在《垂楊相思樹》的敘事範圍內,吳三桂起反後不久,康熙就任命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當時勒爾錦是多羅順承郡王,因此包括皇帝本人在內都可能稱他為「大將軍王」,換言之,「大將軍王」確實並非王爵,而是擁有王爵的宗室(愛新覺羅)被賜予大將軍稱號及兵權後隨之而來的稱呼,在八年三藩之亂期間就出現了好幾位大將軍王,包括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岳樂、信貝勒董額等,都會在小說中出現。
雖然大將軍王所指應為具有王爵的大將軍,也就是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但實際上往往擴大及於多羅貝勒和固山貝子,這是因為貝勒/貝子本來就是滿人的貴族稱號,從滿人的角度來看,階級最高的和碩親王與多羅郡王其實是局部承襲漢制的創設。
下圖為多羅貝勒蟒袍,可由四爪正蟒和金黃用色輕易分辨。
作為歷史小說的寫作者,我認為歷史小說必然有為敘事需要而杜撰或挪移歷史之處,本來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歷史小說最具可看性之處,因此不該以不符合史實來批評歷史小說,而在另一方面,讀者卻也不宜以小說為史實並大加傳播。至於《納蘭成德》本身,雖然儘量遵循史實,但還是有許多地方無法兼顧,且有些地方正如標題所言,是作者的刻意扭曲,原因則多半是為了合理地展開情節。這種情況在小說第二部《落盡梨花月又西》比較多見,其中最明顯的例子關係到康熙皇帝的三個兄弟(裕親王、恭親王、純親王)和滿人的八旗體系,不過既然小說尚未進展到那裡,關於三位和碩親王的故事和歷史就留待日後再論,在此只舉一個見於《垂楊相思樹》的例子作為說明。
目前小說進展到成德及冠的康熙十二年臘月,他意外在安定門外結識一名身分不明的美貌少女。第七章的結尾將出現這樣一段話:
成德看她衣著裝扮頗為華麗,說京師官話略有口音,原以為她出身外地富賈之家,仗著臘月裡家中約束寬鬆,屢屢帶著丫頭外出玩耍,現下聽說她姓玉,又知道自己在御前當差,恐怕她實為京官之女,更是好奇心起。
看來輕描淡寫,其實這在設計情節的最初可謂大費周章,因為以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禮法來說,一個官家大小姐帶著婢女上街遊蕩的可能性實在不高,但又基於情節需要不得不然,最後只能給出如上的一段說明,算是給讀者一個交代。與此相對照的是我寫作初稿時的一則趣事:一位文友建議我安排一段情節,讓
仰慕明珠的楊艷見到明珠的侍妾和卓,如此一來可以提高楊艷這個角色的內心衝突,不過我只能感謝這項建議,卻無法將之付諸實行,因為在當時的禮法和習俗之下,即使楊艷還住在明珠府,也不可能見到明珠屋裡人。
正是因為時代本身設下了一定的限制,《垂楊》才會出現宋采青和劉綺兒這兩個歌妓角色,因為除了青樓女子,那個時代難有其他的女性角色能夠擔負那樣的情節。
關於小說作者「扭曲歷史」的話題極多,且留待來日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