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先生是白手起家,沒有從上一代拿到一毛錢,兩個人克勤克儉,將小孩養大。我對錢很沒有安全感,其實那些不安全感是我自己的情緒,我在公家機關,每個月都有薪水進帳,也有退休金,生活不至於發生問題。
先生後來自己創業,因為房子是自己的,少了房租支出,其他的成本不多,那幾年有賺到錢(我們這一代經歷了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到工商業社會,再到現在的資訊世界,許多人都有賺到錢),以買房子的方式存錢,想現在多存一些,老了的時候比較安心。36歲生了老三,3年後,搬進了第4棟的大房子裏,半年後感情絕裂,我才明白:「『現在』都沒有了,哪來的『未來』呢?」
然後回想,如果不要那麼節省,將日子過得別那麼緊繃的話,是不是關係會比較鬆一點呢?其實我對小孩的教育沒有省,提供了許多資源,上了許多才藝班,給了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希望他們的階級能往上流動。
後來他的收入銳減,第4棟房子的貸款很多,一般人的做法是賣掉前面的房子,但他買了房子就不肯賣,讓經濟陷入困境,將生活過成豪宅裏的貧民。我再想一想,其實讓生活的品質好一點是沒用的,2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尤其對錢的觀念和做法差很多,老是為了這事吵架,他的人生裏沒有「生活品質」這件事,不會給自己過好日子,總要背負著重擔,這個重擔解決了,會再去背另一個,我看清了這點,就不管他了,用我的薪水養小孩,支付日常開銷。
在2個人不講話的狀態中,日子繼續過下去,我生了一堆病,然後在老三高三時,因為一件意外,突然分居,離開原來以為要住到老的房子,確認了原來沒有「永遠」的事情,凡事都有變化,我竟然用這樣的方式離開不喜歡的生活和不想同住的他,花了幾年的時間,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學到,為下星期,或接下來的幾個月,或明年計劃就好了,太遠的「規劃」不用去想,那是自然「走」出來的。把握「現在」才是真的,為「未來」做打算,犠牲了「現在」的生活,減損了「現在」的感情,那個「未來」還沒到來時,「現在」沒了,「未來」當然成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