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人的台北紀行 #SP 蛋黃酥小小小小亂鬥〉
相較於之前幾次的盲測小亂鬥,這次算是新年特別篇——也就是說,我們這一次的數量並沒有如往常一樣那麼放肆,只有精挑細選了四間(好吧,其實是精挑細選了「之前沒訂到」的四間)、又因為是新年期間更加偏向於親戚家人之間,為了簡化流程,這次的分數並沒有採用之前的十分制,而是很暴力地由高到低,從四分排到一分。
嗯前面這部分只是想要說明這次的排名其實更沒有參考價值這樣。
以我自己為例,我心中的第一跟第二名其實並沒有非常劇烈的差異,平常在十分制之下他們或許都會拿到8甚至9的高分,但因為這次是直接給排名分數,這讓本來就不是很客觀的分數變得更加不客觀,所以比起表格看我對於單顆蛋黃酥的理解或許會好一點。
在正文開始之前,請容我附上去年一篇在網路上看到,針對蛋黃酥寫的長篇評論。無論是專業度或是文筆,都讓我覺得有此珠玉在前我還要生一篇文章簡直是自取其辱,但因為親朋好友想看所以才簡單下筆。
就是這篇文章,沒有申請轉載也不敢引用,但強烈建議大家看看,這才是真正專業的評論。
這次的蛋黃酥小小小亂鬥是為了圓去年中秋的遺憾。
就如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所說,蛋黃酥早該革命了。足夠的產品基數,足夠的產品技術,傳統糕餅店雖然也不差,但是為什麼沒有人想到我們應該持續進步呢?有些東西只在包裝上更新,而有些東西甚至連包裝都沒有要更新的意思;傳統的東西很好,但為什麼不追求更好?
我最喜歡日本餐點的地方大概就在於他們願意不停地挑戰自我,不論是傳統和菓子或是洋菓子,這樣的職人精神是真的讓人感受到敬佩之餘也能夠從味蕾上體驗到全新的刺激。
傳統與創新。
日本與西洋。
純粹對上複雜——
這種文化之間不停不停碰撞,不停不停鑽研的結果我認為就是現今日本餐飲業界強盛至極的緣故;台灣近幾年這類的革命風氣其實也不少,但總是希望腳步能夠更快一些更快一些,而就前幾年,我們終於等到了蛋黃酥的超進化。
大概就像是神奇寶貝一樣。
當年的黃版和近年的劍盾相比或許在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收服神奇寶貝,培育神奇寶貝,思考作戰套路及策略;不管中間相隔幾代,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依舊是這部分。
這是變,也是不變。
今年的四間蛋黃酥便給我這種強烈的感受。
坦白說我對蛋黃酥並沒有特別的偏愛,但畢竟生於台灣長於台灣,即便不是特別喜歡在成長的數十年間也絕對透過各種節慶攝入了大量的熱量,那甚至說是共通的成長回憶也不為過。
去年中秋,蛋黃酥市場血流成河。
當我姐和我想要進場的時候,全台灣的蛋黃酥大概都被買光了吧。
(最靠盃的是這句話竟然不是誇飾,是真的買不到)
於是約好今年春節,在我姐購物慾強烈噴發的前提之下終於帶來這場新年大戰,明明只有四間蛋黃酥,但感覺就像直接進入歐冠準決賽一樣,水準高到驚為天人。
這次參賽的蛋黃酥均有透過回烤呈現最精銳的溫度。
這次參賽的蛋黃酥都極為推薦,只要你買得到,我認為那個價格是真的不貴。
陳耀訓:當天的一號選手,先聲奪人的效果非常驚人,吃下去的時候有種「挖操蛋黃酥竟然還能這樣搞」的感覺。我喜歡陳耀訓蛋黃酥對「蛋黃」的處理,雖然缺點或許是鹹味稍有不足,但蛋黃的質地清晰之外就能口感也很出色,是非常優秀的糕點——但我認為陳耀訓的蛋黃酥比較像是iphone近幾年的版本差異模式,螢幕更大相機更好,不過骨子裡還沒有跳出那個範疇。
莎士比亞:酥皮開始壞壞了。一號陳耀訓是驚艷,二號莎士比亞則是在驚艷之外還多了一份驚異,中西融合的技法嘗起來風格更加顯眼,而鹹甜的平衡也更中間一些,我認為是很平衡的一個選擇。
莎士比亞的蛋黃酥,酥皮的技法幾乎是肉眼可見,咬下去第一口就會明白。
不二坊:身為三號大概是它的不幸。不二坊的蛋黃酥絕對是優秀的,酥皮在烤過之後雖然口感有些黏糊,但卻和內餡融合成一種暴力的甜,甚至讓中間的鹹蛋黃存在感都有些不明顯。好吃,但如果購買方式非常困難的話我覺得直上其他選擇會比較好。
法朋:和莎士比亞一樣,酥皮的工藝和技法是那種直接一口就能吃出個所以然的類型;但和莎士比亞不同的是它在鹹甜的平衡度又更加出色,也就是吃到這款的時候我大概知道今天排名評分的走向——那就是蛋黃酥到底鹹一點好還是甜一點好?
陳耀訓的遺憾在於不夠鹹,莎士比亞的遺憾在於和法朋在同類型之下互相比較那個細微的差異會被放大得很明顯,於是最後法朋幾乎是在多數人將它排名第一的情況下奪得魁首。
在我眼中看來這次的四間真的都值得一買值得一吃,畢竟去年中秋和今年過節競爭都相當激烈,買不買得到、要花多少代價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但不得不說這種超頂尖的對決真的會讓人非常雀躍,那種在口感、在調味上互別苗頭,彼此隔空切磋琢磨的砥礪感實在是一種浪漫。
最後附上的分數排名依照慣例,僅供參考。
後來額外增加了兩間評比,但分數計算方式沒變,純參考。
※特別感謝照片支援強者我表妹,但她的帳號我要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