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是為了解決小時候的「為什麼」,那長大後的「為什麼」呢?以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當作例子,「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長大?」科學家會說,因為新陳代謝失調;哲學家會說,人體會衰老,但思想不會。
長大根本無法應付人生,所以才要感謝宇宙,它讓我們的內心永遠都住著一個人。
網路生態默默的幫我們養成了一個習慣─看圖想像故事。因此會仔細閱讀文字的人,不可否認已經變成了稀有動物。前幾天書店的客人跟我說:「雖然我已經很久沒把錢花在實體書籍上了!但我想要重拾自己的閱讀能力」她一口氣買了兩本書,看起來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人,她身上散發著一種渾然天成的氣勢。我說:「妳真的很棒!我以前是個不愛看書的女孩,但現在只要我有出門我都會帶著一本書。」這位客人露出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同樣的表情我在捷運上也看過不少次,每當我從背包裡拿出書的時候,我都可以感受到周圍的氣氛變得不太一樣。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不會覺得跟別人不一樣會怎樣,我反而覺得,我更應該把握還能拿著實體書走在街上的習慣,因為我們都不能預言實體書籍何時會消失,或是它早就消失在人們的生活裡。提到消失就讓我想起一位女客人,她拿了三本勵志類的叢書前來結帳,接著她拿出手機說:「我要用街口支付。」維生不易的書店,只能收現或是刷卡。
「我只帶手機出門,那我能轉帳給妳嘛?」
「我們真的只能收現或是刷卡。」
「怎麼這麼不方便阿。」
當晚,我還是幫這位客人保留了她的書籍,隔天下午撥了通電話過去,告知她我們只能幫她保留到今晚。其實在撥出去這通電話之前,我心裡早已有個底,這三本書又少了一次被翻閱的機會了。
大家是不是忘了,方便之前的生活不也是一種生活嗎?我們被科技帶著前進,不代表就非得按照它的軌道行駛。
書本的生命是有聲的,他能勾起回憶,牽起感官與回憶,還能讓執拗頑強的我們,看見自己的微不足道,脆弱,疲憊以及曾經的痛苦。如果哪天他真的消失了,我會記得他讓我的內心永遠住著一個人。
#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