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廖敏如(二信高中輔導主任暨PBL社團指導教師)
主講:二信高中PBL社團成員、蔡伯鑫
日期:2020/12/11(五)14:00-17:00
地點:基隆,二信高中
12月11日的雨真不小啊,我們如約而至,與空橋上的少年相遇。
如果記得沒錯,第一次認識伯鑫醫師是103年請他到校與老師們分享,幾年來好像一直都沒變,包含外表、熱情以及穩定陪著基隆孩子心,一直是我們的好福氣,雖然他說有啦,多了幾條皺紋,有嗎?
PBL師生社群一直是學校教師特色社群及學生社團,也土法煉鋼運作了六個年頭了,在108課綱執行前,我們已超前部署了,學生還真的自發、互動、共好呢。今年,我們期待能更突破,嘗試以一本書(而非只是議題)進行共學,為了與學生生命及生活作連結,在選書過程還煞費苦心呢,還好,謝謝伯鑫醫師將書寫了四年,謝謝海大附中協助贈書給基隆區與會教師,謝謝學生自發投入,真是天時、地利與人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師生們彷彿與空橋上的少年相遇了……
歷程中,我們看見了自己與書中各個曾經迷惘中的少年,如何在害怕中找勇氣,如何在找勇氣中看見害怕?而對自己而言,是「畏懼」比較麻煩,還是「不能面對」?好多好多都需要延伸思考,而如何讓我們更接近,仍須回歸我們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產生連結,讓關係更連結。
謝謝伯鑫醫師,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在社群教室體會老師的麥克風能自由行走於三面牆的功力,厲害,難怪學生都黏在地板,捨不得回教室了。PS:我想,第四面牆未運用是為了留住欣賞那大片的窗可以看見美麗的校園外,夾著綿綿與不定時的細/暴雨(我在形容甚麼呀)。
▍我的後記
高中生可以有什麼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一本小說可以創造出什麼樣新的對話與連結?
昨天我前往基隆二信高中,參與了一整個下午的PBL(問題/主題導向學習)──以我的《空橋上的少年》當作主題的PBL。聽起來很瘋狂是吧?用一本書來做PBL,而且還是我這樣一本超過20萬字的長篇小說,對於老師與學生來說,肯定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因為在醫院裡看診多年,早就知道二信中學作為私校的升學壓力之大。但讓人驚喜的是,校內的老師仍然如此用心的企圖帶出更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教學可能。這個PBL課程,平時他們是以社團的形式運作,分為「醫學與探究」、「醫學與人文」、「時事與思辯」三組,進行各種議題的討論學習。而這一次,就像前面說的,老師更瘋了,跨組別邀集自願者形成一個「空橋專案小組」(註),其他社團同學則作為觀察員、記錄者、顧問,再邀了作者我,以及開放校內及基隆地區其他學校的老師一同觀摩,以一本書為主題的PBL可以怎麼進行。
說到這,一定要再次給這些同學們最大的肯定。這樣被眾人圍觀現場演出的壓力可不是普通的大啊!!!!!
開場時我就引用書裡的一個段落:
「你是在好奇,我有沒有看出你設定的東西嗎?」
「我的設定?」達瓦搖搖頭,「那不是我的意圖,至少我不這樣認為。我只是好奇而已,就像你作為一個無知者一樣的好奇。」(p.296)
我希望身為作者的我,就像書裡製作曼陀羅的喇嘛達瓦,是用同等程度的好奇來加入這次活動。於是上半場我就坐在小組外圍,聽他們如何自己組織討論,記錄者分享,負責成員做出結論,成員間回饋,圈外的同學、學長姊、與老師回饋,然後是作者我回饋。而休息後的下半場,我請大家回到原本的三個主題小組,彼此對話,根據自己的閱讀或在上半場聆聽到的內容,以小組原有主軸及個人兩種不同角度,提出對於我或者對我這本書的好奇與疑惑,將它們寫上白板;我再依據他們的提問與自己事先構思的架構,做了大約20分鐘的短講,以及……應觀眾要求一直延長時間的回應與分享(要我是高中生我也捨不得回到班上上課啊)。
如果說做這些準備與規劃的老師與同學很瘋,那麼,我想我也沒好到哪裡去。上半場的我,時而聆聽、思考、用筆電記錄,有時又會間接或直接被cue到,然後成為被評論者,或者是評論者。我像是持續在許多位置間移動。所以好像也不讓人太意外的,下半場的我,呃,就真的在教室裡各處走動講話了。
但無論是我主動或被動所做出的選擇,背後的概念其實都是相通的,也都與PBL的精神一致:
或者至少說,老師/講師/作者,無論是那個身份,都不該作為單一的、權威的主體。
當PBL的演示小組討論到最後一個主題,主席翔任同學邀請成員去說說自己內心的成長與轉變。在這麼樣一個高壓、高難度的現場,他們開始分享這本書與他們個人故事的連結,各自曾經歷過的挫折、委屈、畏懼、與孤單,有緊張到結巴,也有幽默,有笑容,有彼此展露默契的一個打pass。我絕對相信事前同學們做了多少次演練,小組一起的,個人的,希望讓自己表現出最好的樣子;但同時我更相信也更感受到的,是有許多不在預期的美好發生,像是,彼此支持、陪伴、與新的理解──因為,這也正是有所準備但同時很大幅度懷抱未知前往的我的感受。我在想,帶領他們的敏如老師應該也是同樣心情吧?
「都是無知者,也成為彼此的尋找者。
然後一步一步,step by step的往前走。」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PBL負責作結論的東祐同學說的。
高中生可以有什麼不一樣的學習方式?一本小說可以創造出什麼樣新的對話與連結?
我想,我已經說得夠多了。接下來的問題應該是──那麼,你會想怎麼說呢?
(註:經向活動主要規劃的敏如老師詢問,這次的「空橋專案小組」…呃,好啦,其實這個名字是我發明的,成形的過程是:「演示的人依其意願主動爭取,2個月前發書,社團時間利用幾分鐘的時間確認進度,1個月前社長崴傑及副社翔任設計問卷了解同學們對議題延伸之深度,2週前由4位指導老師選出同學。」有沒有很值得再給他們一次大大的鼓勵!)
這個記錄太讚,一定要特寫一下!(credit:羿淳同學)
觀摩的外校老師回饋中。(是一種敘事治療的圈外見證人的概念呢)
▍同學們的迴響
以下內容擷取自活動後回饋單的其中一題,題目為「給朋城及所有空橋上的少年」。填寫者均為PBL社團成員,年級從高一至高三不等。
- 「就像我在這次PBL的發言,我相信一個渴望破除困境的人,在他旅途中必得找到另一個與他處境相仿的人,建立關係並一齊努力。其實我們都是空橋上的少年,曾奮鬥、曾挫折、曾掙扎。也許還在搖搖欲墜的空橋上,可是啊,至少不會再那麼迷惘與困惑了吧。」
- 「各位空橋上的少年:每個人都是空橋上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迷惘的時候,而空橋的兩端是由自己定義的,可能一方面是好的,一方面是壞的,又或者是你的支持者。在空橋上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踏上去,才知道那塊是什麼,或許很迷惘,很無助,但過程中的風景、收穫都是自己的;結果相對來說並不是非常重要,因為有許多外在因素操控著。」
-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過『我這樣做是對的嗎?』、『不知道該做什麼』諸如此類迷惘的想法。其實我也常常覺得孤單,但就像我們在討論中說的,我們的勇敢與害怕是並存的,在迷惘、孤單的另一端或許也藏著別的,在我們在空橋上想找到前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的過程中,或許我們的世界也是別人的空橋的終點?當我們感到孤單時,我們可以試著去尋找橋的另一端有什麼,或許有一個和我們一樣孤單的人也說不定。」
- 「在這個空橋上,你們並不孤單,因為我們也都在那,全部人都在,我們都在屬於自己的空橋上,盡頭是無垠的未知,我們並不知道下一秒、下一刻所發生的事,所以,正如同書中所言『當你迷茫而不知何去何從時,放下一切的期待,放下一切的想法,抱持著無知去擁抱未知吧!』」
- 「我們都是在空橋上的少年,不要害怕,假如我們可以鼓起勇氣踏出畏懼的第一步,那我們的未來可能會更加光明,所以試著跨出一步,因為你不是在孤軍奮戰。」
- 「人人都會有感到迷惘與徬徨的時候,但是,走就對了,即使未來無法預測,你也不妨勇敢地踏好每一步,向前邁進,或許有一天,你會回頭感謝當時努力不懈、勇往直前的自己。」
我一一唸出大家寫在白板的提問。(我跑到教室後面啦)
- 「『空橋』──一段旅程、一段過程,在這之中等著我們的或許是困惑、是害怕;但當我們處在害怕時不妨停下腳步看看身邊的人、事、物,看看是誰支撐著我們,給我們勇氣。」
- 「朋城的成長代表他已經戰勝恐懼,至少也已經不再感到迷惘,同樣身為青少年的我們,多多少少遇過類似的困難、挑戰,這些挫折都會化成養分,使我們茁壯,也使我們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短講時間,主題是:「我們要怎麼認識這個世界」。(我跑回教室前面啦)
- 「在人生中,我認為過程比結果來得重要,也許過程裡,你會迷惘、失望、害怕……等;也許結果不盡人意,抑或很美滿。但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在『空橋上』的經驗,你有,我有,朋城也有,而我們只須享受其中就好。」
- 「其實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個人,成長的路途中,有很多人其實默默在你身旁,關心你,陪伴你,絕不需一個人孤獨在戰場上舔舐傷口,回頭看,會發現,啊,原來你也在這裡。」
應要求加碼分享個人故事時間。(我又跑到教室側邊,來抓我啊)
- 「其實迷惘的不只你們,大家都是如此,勇敢的踏好每一步,相信一切皆會有所改變的,我們一起努力。」
- 「在『空橋』上或許會覺得很迷惘、很孤單,但是要知道其實橋是有支柱的,便是支持你的不管是朋友亦或是家人,都在背後默默支撐你前行,而我們也常常略過身旁美景,不妨踏穩每一步,雖然結局是未知的,前行是難免會有些害怕,但是要是享受其中的過程,享受眼前,而不是執著於未來一定要如何,想必害怕也會逐漸轉變為前行的勇氣,伴著少年們渡過每一次危難,覺得孤單的那些時光。」
還有第一次體會簽書簽到手軟是什麼感覺...
(同學A:「字看不懂欸怎麼辦?」同學B:「厚,那就是醫生字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