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幾經掙扎之下,還是因為效率問題,接觸了股票。股市,一個全新的世界,還在體驗中,但已經漸漸抓到了自己的節奏。
大概在三月的時候吧,一直有在玩股票的弟弟和我聊天,終於說服我進入股市。但我們的目的不是做價差,而是做存股,是奔著股息而去的;畢竟現在銀行定存利率不到1%,同樣一筆錢放在存股會有5%。<1% 和 >5%,這是一個不用拿出紙筆精算,用肉眼就可以感受到的差別,如果我還不去轉換,那我已經不是對財務不積極的問題了,而是智商問題,我可不想當個笨蛋。
其實我一直很抗拒股票,因為身邊很多玩股票的人,都玩到行為思想變形,走火入魔的程度,不過就是一個合法的賭徒。我不想當賭徒,拒絕當賭徒,所以我拒絕股票。
當初確實是這麼想的,所以起初我弟一跟我提起股票,我就抗拒,他一說,我就逃。但弟弟鍥而不捨,只要一逮到機會就教育我,他甚至亮出他的股息收益,對我有憑有據的訴說,我的態度被他一次一次的佐證下,逐漸鬆動。
我弟說股票其實可以分成「理財股票」和「投資股票」,只要專注在「理財股票」,其實就像定存一樣輕輕鬆鬆、簡簡單單。
我弟對我說:「姐,妳有定存吧,妳定存敢放在銀行,是不是就是覺得這家銀行很安全不會倒,所以你才敢把錢放在這家銀行裡,那同樣道理,既然這家銀行安全的不會倒,那同樣一筆錢,你為什麼不拿去買這家銀行的股票,當銀行的股東,反正都是安全的不會倒,都是把錢放在銀行裡,但一個操作是領小於1%的利息,一個操作卻是領大於5%利息,為什麼要去選沒效率的一方?」
這個核心概念深深的說服了我。
所以我進入了股市,買了股票,開始了我的「理財股票」之路。
也覺得到了三十幾歲了吧,「理財」也是應該要有的生活經驗了。不然出去和朋友聊天,一聽到朋友說「現在還有人存定存嗎,那不是不到1%的東西嗎」都有一種莫名的羞愧感,會自責自己對財務太不積極,不是一個三十幾算的人該有的表現。
最近我弟都叫我菜逼八,因為我是初入股市的菜逼八,什麼事情都要問他。
也因為自己不想過於依賴弟弟,所以我買了一些財經書籍來參考,發現存股(其實嚴格來說是定存股)真的可以買得很有效率、很安全。
最近,除了在財務上有一種自己做對了選擇的爽感;在知識上,也有一種自己升級了的成就感,那些平時敬而遠之、看不懂的財經書籍,我現在都可以讀懂了,還可以跟弟弟討論(但太深的還是不行)。
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在我這短短不到兩個月的菜逼八股齡裡,我見證了股市創新高破一萬七千多點,也見證了股市一天下殺一千四百點。兩種極端歷史紀錄都被我碰上了,在我這短短不到兩個月的股齡裡,已經看完股市的一生。
因為太菜,我不是很理解上一萬七千多點是什麼概念,也不是很理解一天殺一千四百點是什麼概念。我弟跟我說,反正都是很扯很扯很扯的概念。
我喔了一聲,還是沒什麼感覺。
反正我是存股嘛,股價再怎麼波動,也影響不了我照領股息的節奏。我錢進去了,基本上橫豎不賣,所以股價跌了又怎麼樣,我又不會實現出來,所以就當做是一串會變色的數字吧。
更何況,我的目標存股在我弟說很扯很扯很扯、史詩級崩盤的那一天,也還是紅字阿(紅字代表還是賺錢)(但反正沒差,我也還是不會實現出來)。
PTT上一堆人說現在要趕快停利出場阿,現在不出,之後會會賠更多。
恩,我不知道他們買了什麼股票,也不確定這種想法算不算是一種當局者迷。雖然我的存股確實也從大紅字變小紅字(賺多變賺少)(嚴格說也算是一種賠吧),但這些都是會回來的不是嗎。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樂觀,還是初生之犢不畏虎,我只知道921、911、SARS,甚至才去年的新冠肺炎,哪一個不是會回來?
我雖然對投資涉獵不深,但也確實常聽到身邊很多投資的親友說「矮呀,那時候SARS那間房子就應該買下去!」、「恨阿,去年三月這支股票應該要壓身家!ALL IN!」
歷史不是都告訴我們現在該怎麼做、未來會怎麼走了嗎?
雖然我看不懂那些股市數字,對什麼外資空單、融資持續率啥的,一律沒有感覺,你可以說我是因為知識不足,所以不懂得要害怕,但那些叫我要停利的人,何嘗不是一種自己嚇自己呢?
那天我和家人吃飯,吃飯的時候聊到最近股票崩盤,我弟妹(不懂也不碰股票)完全不擔心我弟的持股,在餐桌上一邊滑手機,一邊悠悠的說:「就擺著阿,反正都會回來」
那天我和老陳分享我親眼目睹崩盤的瞬間,老陳一邊設定電視,一邊緩緩的說:「反正都會回來阿有差嗎」。
這些局外人,只會記得結論,而這些結論,說不定才是真理。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到歷史,然後去複製歷史: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歷史中學到,有些人就是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歷史。
反正都是個人選擇。
總之,股市,一個新的世界,持續從中成長、累積生活經驗。
持續寫作。
(真沒想到我居然為股票寫出了一篇文章,自己都被自己驚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