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沙門堂前身是出雲寺,奈良時代文武天皇下旨祈願,大宝3年(703年)由行基創建,皇室淵源高格式的門跡寺院,「門跡」指的是天皇、貴族出家擔任住持,特定的高規格寺院。慶長16年(1611)天海僧正傾力再興,寛文5年(1665)弟子公海僧正在山科重建,後西天皇的皇子公弁法親王出家後,晩年隱居此處。
山科距離三條大橋約六公里,位於連接江戶及京都的東海道要道,平安遷都以前鄰近御所,相傳最澄及比叡山高僧在出海前往唐朝,曾經前來過此地作準備,堂內供奉最澄雕刻的毘沙門堂天像。
1200年前最澄在比叡山開創天台宗,延暦寺為總本山,毘沙門堂是京都天台宗五門跡之一,其他為妙法院、三千院、青蓮院、曼殊院。
毘沙門天是神譜中少數記載家眷的神祇,左側妻子吉祥尊女神掌管幸福及美貌,右側神子善膩師童子。
毘沙門天腳踩邪鬼,手持寶塔,右持三叉鉾的氣魄凜然,本身法力壓倒性的強大,除了熟知的七財神,身為護法四大天王,更是武運昌隆的戰神,率領成千上萬鬼神、羅剎守護北方鬼門。
戰國時期武將上衫謙信驍勇善戰,虔誠信仰毘沙門天將「毘」印於戰旗上聞名。
相傳聖德太子出征祈願時,毘沙門天現身傳授必勝之法,顯靈時為寅年(虎年)、寅日、寅時,是以世人信奉神虎是沙門天的神使,與戰神形象匹配的勇猛。
蜈蚣爬行迅速,專吃害蟲,儘管外型可怕,卻是乖乖聽命毘沙門天的神使之一,以後在毘沙門天的寺院,看到虎和蜈蚣相關就知道緣由,兩者都是神使。
毘沙門天也是我非常喜歡的神祇之一,武神又身兼財神,是聯想成的戰無不勝風的年少將軍風采。
■仁王門
招牌大燈籠
寛文五年(1665年)建立,左右阿吽二天像護法。
■勅使門
很可惜遇到楓葉地毯參道盡頭的勅使門在整修,蓋上很醜的塑膠布囧
第三世門主一品公弁親王從後西天皇拝領宸殿及勅使門,元禄六年(1693年)移築,檜皮葺総門,除了天皇行幸、代傳勅旨參拜、門主交接等等的重要儀式以外,不會輕易打開勅使門。
■晩翠園
江戸初期引進谷川水的回遊式庭園。「心字」字型的池水,設置亀石、千鳥石、座禅石,遙想蔥鬱景致的唯美名字。
■宸殿
後西天皇的舊殿,貞享三年(1686年)賜予第六皇子一品公弁親王,元禄六年(1693年)移築完成後,毘沙門堂的新書院。
宸殿前開到盛大無比的枝垂櫻及染井吉野,枝垂櫻樹齢150年,高10公尺,又名「般若櫻」聽到名字很帥就飛奔而來,讚嘆不已。
五點半薄暗的天色與道路相融,只有家家戶戶玄關前亮著黃燈的溫暖,偶爾疾駛而過的車輛,掀起寒涼氣流。
手插在口袋中低頭快步走著,看不清前路的昏暗,四下仍在睡夢中的悄無聲息,唯有明亮月色興味盎然的跟了一路,匆匆來到參道前,六點多仍是天光未明,連落葉是什麼顏色也看不清,百般無聊的抬頭看著由黑轉鈷藍的天空。
受限視野中隱約可見互相打招呼的街坊阿姨、晨跑的男子、帶著小型聲音機的老夫婦攙扶徐行,他們路過停留每天經過的地方,逗留不久又離去,我倚著冰冷石牆,想著枕草子裡她說過的:「冬日早晨最好。」
可惜還差了拂曉晨光,相機測試半天粗糙畫質而放棄,耐著性子直到七點,眨眼分明遍地的黑白混沌,清楚醉了一地的晚秋嫣紅。
人間有歲時,而歲時離不開顏色。
寂寥無聲的酣然,沒有預想的陣仗腳架卡位而意外撿到幸運,久違隨心所欲的單獨包場式拍法,雖然真的要很早起,但總算實現宿願、深感值得。
回程時的道路街景已在光亮中睜眼、輪廓逐一清晰,懷念著今年春櫻綻放,經過山科疎水的冬景蕭條,上班族、學生及自行車湧現,經過一間間住宅,時而飄散味噌湯、煮蘿蔔的鮮美味香氣。
越走越遠、那滿地醺醉的楓葉,是否還乏人問津。
*禁止使用腳架
*室內重要文化財禁止攝影
*照片文章皆是筆者攝影、撰寫及統整所學,如要轉載請註明專頁名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