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聽哇賽心理學的Podcast,其中有個單元「法客心法聊天室」,由黃致豪律師與蔡宇哲博士共同主講,以心理學的角度看犯罪、法律和審判。裡面有幾集談到台灣將於民國112年(2023年)開始實施的國民法官制度,類似國外行之有年的陪審員制,讓我對國民法官有初步的了解。陪審員制度和心理學的實驗很像,都是在限制場域裡集結一群人互動之後做出判斷。對審判來說,集眾人意見最後統合出來的結果將會影響判決;對心理學來說,這裡面經歷哪些歷程和現象、最終判斷又受到哪些因素影響,一直是心理學研究關心的重點。
這麼有趣的題材,古今中外都有拍過,美國《失控的陪審團》、中國《十二公民》、《催眠.裁決》等電影都呈現陪審團的運作情形,但影史上最經典的陪審團電影莫過於1957年美國電影《
十二怒漢》,被各國以不同表演形式在地化重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等等。《十二怒漢》從1:11的以寡敵眾,到結局整個翻盤成12:0,正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立場,要統合成單一意見並不容易,這段唇槍舌戰的經過相當精采,難怪成為影史經典。韓國電影《菜鳥陪審團》主要情節當然不出於「翻盤」的戲劇化安排,但是除了陪審員如何統整意見,本片也強調法律的本質「不是用來處分別人,應是明辯是非」的道理,不斷提醒觀眾設置陪審員制度的初衷。
八號陪審員的活躍
《菜鳥陪審團》以2008年韓國引進陪審團制度的初次審判為故事背景,由於是第一次,所以相當受到媒體矚目,法院在第一次一定要做好的壓力之下,選定一個檢辯雙方都有默契會判有罪的弒母案讓陪審員們試試水溫,陪審員們只需要討論量刑的部分就可以了,讓國民初次參與審判可以成功落幕。
法院想好的劇本是這樣寫的,但意外真的很多。按韓國的陪審制度需要經由面試選定八名陪審員,偏偏臨時少了一位,得趕在開庭前找到有空可以參與的人,法官面試到一名做事情常常無法果斷確認,但堅持信念行為莽撞的青年,由於開庭在即,就算不滿意還是將之納為八號陪審員。殊不知,臨時找來的八號陪審員就是那名不按法院劇本演出的演員(《十二怒漢》中獨排眾議的陪審員也是八號,這個設計也許可以視為致敬)。
自從八號陪審員一直表示無法判斷被告到底有罪無罪,原本設想可以順利結束的首次公民陪審不斷延長加時,甚至延至三更半夜。部分陪審員也很不耐煩,只想快快領錢重獲自由,不斷對八號陪審員施壓,但是八號提出了很多問題確實也沒有解答,越來越多陪審員站在八號那邊,最後一起向法院提出現場驗證。
法律不是為了處罰人民而存在的
片裡沒有詳細說明韓國陪審員需要什麼條件,但應該和台灣一樣有基本學歷限制、年齡限制。陪審員們一律用號碼代稱,可以淡化年齡、身份、性別、職業背景、社會階級上的不同,讓每個人的意見都一樣重要。但這一點在極度重視每個人社會位階的韓國文化裡好像有點難達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陪審團員彼此交流時,很自然地以個人背景做為每個人說話份量的評斷。
1號陪審員:重考幾年的法學院學生。也是主持會議的陪審團團長。
2號陪審員:陪審團裡年紀最長的女性,長期在家照護丈夫。
3號陪審員:沒有名氣的演員。
4號陪審員:四十多歲的主婦。
5號陪審員:某大公司的祕書室長。
6號陪審員:清洗屍體幾十年經驗的禮儀師。
7號陪審員:待業中的年輕女性。
8號陪審員:破產前夕的發明家青年。
自有社會以來,法律一直是發展悠久用來評斷是非的系統,正因它的龐大複雜,在審判時必然會參考前人的智慧。大部分的審判都是謹慎且保守的,卻也常被批評與社會脫節、未能與時俱進。陪審團制度的初衷在於引進每個人的生命經驗,為法院提供不同的視角、反應社會大眾對案情的看法。
來自各地、背景不同的各個陪審員了解完案情,坐上神聖的陪審席,6號陪審員在聽完法醫證詞後,忍不住舉手質疑法醫。由於陪審員在法庭上不能公開表達意見,6號陪審員被判定擾亂法庭,被排除陪審員資格。接下來又在8號陪審員的優柔寡斷裡帶出一個個對案件的提問,演變成和急著想快點結束審判去機場接社長的5號陪審員意見對立的狀況。
經過一番波折,陪審員們終於達成一致的意見,法官也已寫好結論,可是大家心裡都不是滋味,在上庭前又向法官再次提出「無罪」意見並強調這次是一致同意,法院方卻表示陪審團的意見僅供參考。螢幕前的我和陪審員們一起吃驚,原來韓國採用的陪審員制度是「
國民參與裁判制度(국민참여재판제도)」,不是「國民法官」。差別就在於國民參與裁判的最終判斷只會做為法官參考的意見,而中華民國在民國112年(2023年)即將實施的國民法官制度,陪審員們的判斷是實際有決策效力的。
法官宣判時看到自己在卷宗夾上寫的文字,上面是她當法官時的初心,又想起陪審團員們看待此案的認真,最後她臨時更改自己熬夜寫完的結論,宣判被告無罪。電影結局太過夢幻,實際上不能這樣臨時改的啦!不過這部電影呈現了首次執行陪審團制度時的可能狀況--已經準備好方便媒體報導的樣板劇本,不在乎是否忽視了被告權益。我們的文化讓我們習慣依照別人給的指示行動,電影讓我們看到像8號陪審員這樣的麻煩製造者其實是有必要的。
法律不是為了處罰人民而存在的,不能沒有依據就處罰人,冤情可能會就此發生。為了不讓人們隨意處罰他人,才建立了處罰標準,這就是法律。
心理學角度
這裡面出現了很多心理學喜歡探討的效應:
- 團體迷思/從眾效應: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這裡突顯唱反調的8號陪審員很重要,他提出問題讓成員進行思考,進而有機會幫被告翻案。
- 權威的影響:大多數人會認為權威的話信任度較高。基於信任檢察官和警察的搜證,法官亦有其職業經驗,所以一開始認為「被告有罪,只要討論量刑」這個劇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當6號陪審員在法庭上揭露自己清洗遺體已經有超過三十年的經驗,法醫作證傷口造成的原因和他經驗不符,即使他被趕出陪審團,他的意見也留在大家心裡。
我自己有一套心法「相信專業,懷疑權威」,我們可以相信專業的判斷,但是專業人士如果想以此干涉你的思考和意見時,務必要思考背後用意為何。現在是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常常練習這招,有助於獨立思考。
- 刻板印象/偏見:人類不需要任何科學證據,社會地位、學歷、職業經歷甚至服裝和談吐都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信任度。在這部片裡可以看到許多刻版印象,包括比較看重1號陪審員(法學院學生)、5號陪審員(大公司室長)的意見,對被告弱勢背景的先入為主等等。
除此之外,電影裡還提到裁判結果對陪審員的心理影響,自己的決定影響他人一生的壓力甚至有可能會造成心理創傷。我想這大概也是法官判決時偏保守,為何會常常參考判例的理由吧!至少可以用前面的判例說服自己,加強裁決的決心、也可以分擔自己在心理上的道德負擔。
有空可以聽聽哇賽心理學「法客心法聊天室」關於國民法官的集數:
你準備好了嗎?
這場荒腔走板的辯論裡,電影觀眾可以和陪審員分享一樣的案件資訊,成為第9位陪審員一起思考案情,卻不用承擔為誰人生負責的壓力。但是112年1月1日即將開始實施的國民法官制度,只要年滿23歲具有高中及同等以上學歷的中華民國國民,就有機會成為國民法官的一員,你準備好了嗎?
事實上,如果我們沒有落實法治教育,我想一定永遠不會準備好。
除了上面關於心理壓力的部分,「疑點利益歸於被告」也可能會與民粹相違,法庭上是否有可能上演鄉民的正義呢?引進國民法官制之後,在量刑上又可能出現什麼改變呢?
台灣的國民法官制度參考了日本參審制,也許我們可以藉由觀察日本十年以來的經驗,思考執行國民法官制度後有可能發生什麼事。這件事比你我想得更複雜,不是某天抽個空去看一場法庭劇而已,影響的層面不僅是被告一人的人生,甚至可能是你的人生。不如我們先多點了解,為即將到來的國民法官制度做些準備吧?
菜鳥陪審團(배심원들 Juror 8)
上映年份:2019
導演:洪勝元(홍승완)
演員:文素利(문소리)、朴炯植(박형식)、趙漢哲(조한철)
第39屆韓國電影評論家協會獎-新人男演員朴炯植
第屆青龍電影獎人氣明星獎朴炯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