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花了一週的零星時間把書讀完,不過奇妙的是,閱讀時跟
漫閱讀在她的文章中寫到:「並不會讓讀者心裡沉甸甸的」不太一樣,我的心情其實滿沉重的(想到社會案件背後諸多根深柢固的結構性問題,實在很難不沉重……),不過這也正說明不同人對於同一本書的閱讀經驗相當不同,這正是閱讀與交流所帶來的趣味!
本書作者清水 潔是日本知名的調查記者,他任職於《FOCUS》週刊雜誌記者時,以發生於1999年10月26日「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的調查報導,不僅比警方更早一步掌握資料、查出幕後指使的兇手,甚至一舉將警界意圖吃案的醜聞公諸於世。「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不僅是當時眾所矚目的社會新聞,命案過後三年,甚至被日本電視台改編成電視劇,由此可見此事件為整體社會帶來的震撼與影響。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的日本原書名是《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遺言》。繁體版書名取得很好!「被殺了三次」就吊足了讀者的胃口。本書文案寫得很清楚:
一個花樣年華的女孩被殺了三次───
第一次死於兇手的刀下;
第二次是被見死不救的警方殺死的;
第三次是被見獵心喜的媒體殺死的。
本書最精彩之處就是透過作者之筆,看一件表面上看似教唆殺人的社會案件,如何在作者鍥而不捨的突破兇手、警方與媒體三方的誘導與誤導下,最終得以讓真相水落石出。特別是警察體系試圖掩蓋錯誤與媒體灑狗血式下標等結構性問題,相當值得深思(在此就不劇透了,請買書來讀哦)。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好幾次感到難受與憤怒,卻不能因此而移開目光。心中想到幾件事:
第一件事,想到去年新北市衛生局女職員控訴遭性侵墜樓的事件,非常讓人難過,關心的人卻這麼少。身為一個母親,當我讀到女孩決意自我了斷的
臉書文,那文字中傳達出這樣巨大的恐懼與絕望,讓人無法因為自己「不是性暴力被害者及其家人」就置身事外。希望有更多人能關注這個新聞,不論判決的結果將是如何。
第二件事,書中受害人與家人的遭遇,讓我想起之前曾寫過的一篇採訪稿。
因為寫這篇稿子我才發現,許多性侵害受害人在報案後面臨的遭遇,受傷害程度竟不亞於事件本身帶來的傷害。例如早年有些醫療院所因為害怕到法庭作證,因而拒絕幫受害人診療及開立驗傷診斷書;當受害人到警局做筆錄時,又必須一次又一次講述難以啟齒、不願回顧的傷痛經歷。最讓人氣憤的是,受害人的照片經媒體披露後,成為社會大眾茶餘飯後點評當事人漂亮與否的話題……這些性侵案件下被社會大眾忽略的殘酷現實,更需要有人關心與監督。
最後,請試著用當事人的心情閱讀本書,感受一個天天對抗著恐懼的女孩,仍拚命過著每一天、努力活下去的心情;請試著用當事人家屬的心情閱讀本書,感受一下當你面臨生命中巨大傷痛時,向人求援卻四處碰壁的心情。
隱藏在這社會結構中的種種暴力,是你、是我、是我們的孩子都有可能遇上的問題,正因如此,沒有人應該置身事外!
補充:
讀到本書最後兩頁才知道,本書作者在命案發生後三年,自己的女兒也因事故過世了,而他因工作所致,無法親自見到死去的女兒一面。為此他寫道:
我對桶川案件感同身受,但是當時的我並不了解失去孩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從來不曾想過自己竟會在人生當中親身體驗。女兒珍惜的各種物品、寵物的照片、以及再也不會有人躺臥的小床……
「爸爸……」如今再也不會有女兒的聲音響起的那個房間,只剩下時鐘的秒針滴答作響。
讀來令人鼻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