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可能是期許台灣的升學環境被改善,也可能是期許自己不要被父母的期望綁架。
大家在大學以前的念書過程中,一定有幹譙台灣教育環境的時候。
「12年國民基本教育」要不要改名為「12年國民填鴨教育」?
科舉文明真的結束了嗎?到目前為止,我還真的很讚嘆一個文明可以從西元605年流傳到2021年的現在。
威權體制教育指的是升學主義和管理主義思維下的學校體制。
從歷史的角度觀看台灣的教育史(以目前我能查到的資料來看),從日治時期開始制訂對台的教育政策,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制定九年義務教育。這些日子裡,教育的背後是政治、是意識操控。從我們的曾祖父、母那個年代開始,教育的目的始終是同化人民的思想,建立政權帶來的文化和人民的服從。
這些歷史,或者說這些「習慣」或多或少傳承到我們這個世代,無論人民的思想、教育部的制度,都在教改的路上綁手綁腳。很多人即使喊著支持人本教育、適性揚才的口號,但回過頭來還是繼續和他與她的孩子說:「要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出社會才找的到好的工作喔!」
威權體制教育並沒有消失,它只是根深蒂固的埋在台灣人的骨子裡;升學主義就在各位家裡附近的補習班;中學裡的生教們、教官們還在監視著學生有沒有穿白鞋、有沒有偷染頭髮、穿的衣服是否跟其他人不一樣?
我個人對於教育的想法是:教育是引導個體,而不是同化所有人的思想。
升學制度把我們鎖在標準答案的牢籠,即使在你的心中,你認為D選項才是你心中的答案,但你不得不選B選項,為什麼?因為這個選項會讓你得分,因為這個選項是標準答案,僅此而已。
18歲以下的小孩知識被同化就是個既定事實,在你高中畢業的那一刻起,你被社會、被即將上的大學突然告知「你要當個會獨立思考的人」,然後我們的世界觀開始崩壞,為什麼這道題目沒有標準答案?老師你可以教我這個設計該怎麼做嗎?
讓我關注教育議題的動機,是我自身的經驗以及體悟, 小學、中學的填鴨式教育非常不適合我,以背誦的方式來獲得成績對我來說非常抗拒,但又不得不這麼做。小時候常常會想,如果不是以這種方式上課就好了,如果不是以這種方式升學就好了;我也常常在掙扎到底要走高中(讀書然後考大學)這條路,還是走美術(高中美術班或技職美術科系)這條路,但身邊的人給我的建議往往都是考好高中、考好大學。或許這個選擇不糟,但我自己時常在想,如果走另一條路,現在的我會變成什麼樣?
在讀大學後,我開始認識個人化教育,其實設計課就是一個啟蒙。
設計課的上課方式,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客製化、人性化的,這樣的教學環境對於我來說非常接近理想,於是我開始搜尋有關個人化教育的資訊,像是美國的RAND Corporation,他們長期研究、分析教育議題,並推行個人化教育,也開發了許多教學軟體、輔助軟體來推動個人化教育的可行性。
我也看到台灣大學在2020年11月舉辦的「未來大學高峰會」,他們提出的理念及方案,在未來的幾年可能會一一的被執行,或許台大的這項計畫會占據我的畢設資料庫很大一部分(?
我也分析了四種不同的教育型態(也可以說是教育哲學),並且找到這四種教學型態對於教學者的偏好調查報告;還有一些經典大學校園型態的分析。
這些資訊會在之後繼續分享在其他週記。
上面提到這麼多有關教育的想法,不知道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家有沒有想到,校園空間的配置、教室的形式、小至座位的擺放方式,都和教育方式有極大的關聯。
我們曾經讀過的學校,可能是日治時期蓋的小學校、中學校,可能是國民政府遷台後興建的,也可能是在廣設高中、大學時期所興建。這些不同時期所興建的學校,真的符合現在或未來的教育需求嗎?
現在的學生不需要被教導成日本人,不是為了三民主義而教育,不是為了幫助日本人入侵南洋而學習,然而我們所在的/曾經就讀的校園,從配置一直到建築本體,都充斥著濃厚的支配意味與象徵,在我的觀點來看,這些東西已經是一段歷史。
未來的教育象徵著什麼?需要什麼樣的機能與空間?未來的學校還會存在校園本體嗎?我相信未來的校園設計、建築設計和未來的教育方式會有很大的關聯,而我的設計也會建立在未來可能會有的教育方式的基礎上。
其實到現在為止,我還不清楚我要做哪個學習階段的教育空間,畢竟不同學習階段或是學什麼專業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決定完上述的問題後,還要決定設計要做到哪個程度,才不會因為做不完再當一年學姊 ಥ⌣ಥ......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