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02 【包著糖果紙的藥】2020.09.08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議題研究〕

先來談談最近腦迴路周圍的小事...
童話不是乘載夢想的迷幻劑,而是喚醒現實的清醒劑。 -高文英《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孩子從童話認識世界,用糖果紙包裹著所有社會的現實面,把善惡分明,把活在群體社會的方式像教科書般分門別類,並選出典範作為主角。
殊不知,人類最複雜,搶破頭要當第一女主角的自己卻成了壞皇后。
大人擁有透視糖果紙的能力,因為見過真實的社會。換言之,童話之於兒童是迷幻劑;迷幻劑之於大人,應該就是用現實社會包裝的爛漫愛情偶像劇吧。
正能量 / 負能量?
大人懷念閱讀童話的幸福感,卻厭倦心靈雞湯,對一切無法改變現狀的正向念頭嗤之以鼻,稱之為癡心妄想,稱之為白日夢。如童話世界般大膽且簡單的人,撇除社會價值,有二種結局,做夢做到無視社會;做夢做到害怕,再也不做夢了。
潛意識裡大眾嚮往正能量,本能對負能量感到煩躁、害怕或憤怒,並且避之不及,但似乎負能量又是一個社交工具?我實在不懂。
就像三五好友的聚會,掀起高潮的總是某一位遇到的智障事,同仇敵愾或是一起取笑那樣的智障,就能滿足的各自回家;網路上的地獄梗,負能量到爆表,仍舊先把良心的眼睛蓋住偷笑。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這句話出自喜劇大師卓別林。
我們的快樂確實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喜劇和童話一樣,蓋著一塊絢爛刺繡的布,揭開後是羞恥和不安。
包著糖果紙的藥,不拆開,在迷幻劑的作用下,世界絢麗且快樂;拆開,清醒劑開始作用,是真實的世界,有絢麗,也有快樂,但些時候殘酷,有些時候難熬。
拆?還是不拆?

好啦,正題來了...
如願以償的,我可以理直氣壯的研究服裝,所謂“議題研究”。(嘻

《議題研究》

希望透過對服裝更全面的了解,摸索出明確的脈絡進而挑選出議題,分別研究思考服裝的本質服裝的用途服裝產業
服裝的本質
先以撞擊腦袋的方式思考服裝存在與形式的本質,參考書籍《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綜合個人看法,得出幾項觀點。
1 . 私密與公開?
我們因為赤裸的羞恥感,於是產生了身上的遮蓋物,稱之為衣服。但何為非遮不可的部位?因應社會發展,對此將產生完全不同的定義,如朝鮮時期的平民婦女,因哺乳方便而勞動更加有效率,加上當時「無後為大」的儒家思想盛行,露乳裝成為當時的流行服裝,更成為婦女生過孩子驕傲的象徵。
朝鮮時期的婦女著露乳裝(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history/xzxp22r.html)
人的身體上,天生沒有甚麼可恥之處? -《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 鷲田清一P. 47
社會用服裝告訴我們非遮不可的部位,卻透過服裝引導那些部位於社會的思想,如馬甲、絲襪,甚至更加高端細膩的手法,加以暗示,歸納成為服裝語彙之一,更簡單的舉例,網路上的穿搭教學之一「令人最戀愛的約會穿搭術 by Nines talk」。由此我得到一個小結論,因公開而感到羞恥的原始慾望,會透過任何方式偷偷地解放。
大家輕鬆一下,看看是不是有戀愛的港覺~
2 . 衣服只不過是一種「敘事」結構的事實
對許多人而言,服裝裝扮是一種表達,而身體需要配合衣服,衣服的機能成為基本,甚至可忽略,經典俗語“愛美不怕流鼻水”完整的表達這個狀態。看一個人的打扮,選擇的服裝,就能了解他的生活方式、模式,甚至意圖。
用衣服把身體遮住,就是把話語權交給臉部,但一帶上面具,話語權又被移交給了身體。 -《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 鷲田清一P. 25
服裝表達的我們,是外顯的,趨近於炫耀,或宣示。但撇除服裝語彙,如何穿是否也是一種表達?身體被遮住,表情就變得相對重要:臉被遮住,肢體語言就變得相對重要。就像最近大家勤戴口罩,眼神就變成格外重要的溝通橋樑,簡單的笑,都要笑到眼睛瞇起來,才能表示我的善意。不只服裝本身,服裝與身體的互動也能明確的表達,甚至影響一個人的狀態。
服裝的用途
以理性、客觀的觀察,服裝對於人類和社會的影響,其用途及代表意義。參考書籍《時尚設計全書》。
1 . 實用 - 機能取向
我認為這是任何設計存在的基本,如同建築三大要素「堅固、實用、美觀」,其中兩項就是以機能出發點,任何設計都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包括服裝。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各類的工作服。
工作服常因應身體所受到的傷害或環境的保護而進化。此為西伯利亞的獵熊人所著服裝,以多刺的連身服保護來自熊的攻擊。《時尚設計全書》- Sue Jenkyn Jones P.24(圖片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720/76787.htm)
抑或是因應時代改變而需求改變,進而發生服裝改革。
如19世紀的女性不被允許穿著褲裝,但二戰後,女性加入職場與軍事後勤工作,更加注重實用性穿著,女性開始穿著褲裝。
19世紀到20世紀,工業革命和各大戰爭,導致社會上很大結構上的變化,此篇文章細緻的說明,這場服裝革命的背景、源起與影響。包括19世紀因對女性極大的社會期待與責任,而產生女性服裝深刻的社會價值,及此服裝革命的起點-第一件女性褲裝的設計,最後,如何於大眾流行趨勢慢慢改變。
2 . 社會價值 - 服裝語彙、時尚、文化
因應時代的累積, 因實用而產生的,如工裝;因價值觀而產生的,如19世紀的澎裙和束腰,都攜帶著歷史意義而成為經典不衰的服裝語彙,甚至成為風格、時尚,成為設計師表達的語彙與穿搭者玩味的元素。
衣服是一種社會皮膚。 - Marshall McLuhan加拿大哲學家
如同某些回教國家,對於女性服裝的要求,甚至嚴謹到為此立法,受文化、宗教與價值觀影響,仍不會因全球化而減弱。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要求,反映在服裝上的例子是不勝枚舉。例如:「女生就是要多穿裙子啊!」、「女生穿著要適當端莊啊!」,這些都是女性從小常聽的話,問為甚麼,通常得不到解答。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得不到原因的穿搭,就是因為社會價值的影響,不論反抗或順從,長輩問起,就說因為我爽,就好
3 . 社會階級 - 品質、品牌
人類身為群體動物,講求合群;因資本主義而產生階級,身為表達自我的媒介之一,服裝所產生的社會階級,品質、材料、設計甚是品牌,極為深刻。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高定服飾的源起。
19世紀中葉,不論上流貴族或是平民,服裝皆來自家庭成員及裁縫師。直到「高級訂製之父」- Charles Frederick Worth 的出現,建立了「時尚品牌」的雛形,也將裁縫師的稱謂提升到藝術的境界,稱為「時裝設計師」,為上流貴族訂製奢華的服裝。
貴族們熱衷於在各大國家場合上展現心儀裁縫師的才華,1868年法國高級時裝公會開始制定高級時尚的規範及標準,高級訂製服成為上流人士表現自我皆及很重要的媒介。
服裝相對於其他產業更注重工藝及手法的,尤其是各大歷史長久的精品品牌,皆有自己獨門的手工藝技,這也是我認為,高級定製服除了社會階級該存在的意義。
4 . 展現自我態度 - 反抗社會價值?叛逆?反時尚?
談論服裝,就是談論社會與文化,而社會文化,我認為是人類心理強勢和弱勢的集大成。而服裝最直接的表達心理狀態,例如我,表達抗議會穿口袋裡有中指的那件黑色素T,表達不要跟我說話就會戴上連帽T的帽子或戴上口罩。因為服裝於社會價值的窠臼,導致其成為了反叛的媒介。
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們緊追其後。可不可以停下來喘口氣,選擇「自己」,而不是選擇「大家」?也許這樣,才能不再為了追求速度,而喪失生活,還有生長的本質。 - 台灣漫畫家 朱德庸
這段話能代表反時尚的意義及目的,現今社會更注重「做自己」、「獨立思考」、「個人看法」......等個人意識。服裝界也早就開始出現各種反叛,挑戰消費者,挑戰資本主義,挑戰時尚對美的追求。
舉例Balenciaga 2020春夏成衣系列,從展場設計到服裝,都有其深意。
以下為AHA & LOLO的秀場解析,大家可以配個洋芋片。
最後,反時尚是很廣大的議題,無法用隻字片語來解釋,有興趣的各位再去研究研究吧~
時尚產業(服裝業)
服裝承載了上述這麼多,幾乎是整個社會。服裝和社會就是相互影響、相互輪迴,在廣大的意義之下,是各種產業支撐起的。
以下方這張圖,我歸納出三種服裝產業的類型。設計類、製作類 、販售類。
時尚週期。“時尚圈是無情的,有時候會覺得你就是再循環打轉,像天竺鼠輪一樣,其實沒有通往甚麼特別的地方” - Caroline Coates ( 圖片來源:《時尚設計全書》- Sue Jenkyn Jones P.152 )
1. 設計類 - 直接操控時尚者 ( 時尚預測、服裝設計師、布料設計師 )
通常為領導品牌形象者,也是大家擠破頭想爭取的機會,但市場極為飽和。
但於台灣的服裝設計師,面臨的困境,除了經費,更多的是缺乏國際舞台。「對設計師來說,籌措贊助經費大概是最難的。時尚很燒錢,卻無法立即看到成果,一個品牌至少要能撐到十年以上,才能說是稍有成績。」這是女裝品牌「SHAO YEN」主持設計師陳劭彥吐露台灣時裝設計師的困境。除了經費,更重要的是台灣缺乏服裝界的國際舞台,本土設計師必須要經歷各大時裝周的洗禮,才有「機會」嶄露頭角,但參與一次時裝周的經費不容小覷,又回到經費的問題。
女裝品牌「SHAO YEN」共同創辦人莊國琳說:「台灣即使有很強的布料研發與成衣代工廠商,但普遍缺乏品牌經驗,也沒有國際時裝周,本土設計師必須要參與國際時裝周才能吸引買家下單,這是台灣時尚業的瓶頸。」
但近年來,台北時裝周的舉辦,雖然正負評價兩極,但至少有一群人試著突破這個困境,但或許真正該思考的是,在資訊流通的時代,舞台一定是時裝周嗎?時裝周的本質條件為何?
2. 製作類 - 製作、呈現時尚者 ( 工匠、打版師、紡織工廠、染廠 )
為設計者的支撐及呈現者,我認為這類的工作者,尤其手工藝工匠,是服裝產業必要且珍貴的文化資產。
再許多大品牌,工匠是傳承著許多傳統工藝,也因此造就該商品的價值。台灣的服裝生產線,缺少的除了台灣特色傳統工藝的再發揮,包含了工廠的運作,因高成本人力許多都轉往國外,許多成熟的成衣代工技術,因此荒廢,或許因應社會結構變化,適時的轉型是必要的,將研發及技術發揚光大。
3. 販售類 - 塑造品牌、銷售者 ( 品牌方、各通路店家 )
為設計作品的推手,最需要面臨消費和市場限制的工作者,也是時尚周期中最重要的觀察者。
沒有市場需求,就不會有生產及設計,可說是一切的來源。但與設計者同樣的問題,沒有舞台何來商機?大眾的選擇,通常以金錢預算、品質保證、品牌價值,這三種進行挑選,若尚未做出品牌口碑,就必須壓低價錢吸引消費者,但剛剛也提過,「經費」是設計者的致命傷。似乎是個無解的輪迴,如何能夠被世界看見?如何能夠被消費者看見

服裝產業議題

台灣服裝產業現況
於台灣的服裝設計師,面臨的困境,除了經費,更多的是缺乏國際舞台
「台灣即使有很強的布料研發與成衣代工廠商,但普遍缺乏品牌經驗,也沒有國際時裝周,本土設計師必須要參與國際時裝周才能吸引買家下單,這是台灣時尚業的瓶頸。」 - 女裝品牌「SHAO YEN」共同創辦人 莊國琳
屬於台灣的服裝產業,舞台是甚麼?一定是時裝周嗎?時裝周的本質條件為何?真正適合台灣設計師的是甚麼?
服裝產業問題
環保議題。近年來快時尚當道,大量的二手衣被丟棄;從古至今的時裝周外,一定會有抗議時尚單品使用皮草的人士;奢華的高定為凸顯其社會階級,主人幾乎只會亮相一次,高定近乎成為一次性服裝。
各種原因,衣服布料的浪費,不亞於其他汙染,如何達到永續的服裝產業發展?這是時尚必須付出的代價嗎?快時尚作為服裝產量大宗,該如何改變其結構?
開始有以「二手衣再設計」為主打的品牌,是否真有其效用?

透過各個面向對服裝的思辨,延伸出許多議題,和思考方式,服裝文化可深可淺,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歷史文化的累積。
該如何深入淺出的呈現?如何平易近人的說這個故事?是這次最大的課題。
140會員
687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