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由導演馬修.艾可斯(Matthew Akers)執導,主要記錄的是有「行為藝術教母」之稱的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當代藝術館的同名回顧特展。當時以超過 85 萬的觀展人次突破開館以來最高紀錄的這場展覽,即使透過紀錄片段落來呈現,仍然令人震撼,也帶來許多啟發。
2020 年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2》(Homecoming - Marina Abramovic and Her Children),由導演鮑里斯.米利科維奇(Boris Miljkovic)執導,這並非 2012 年版本的續集,兩片是獨立的,卻由不同的取徑和面向來繼續認識這位藝術家。
《凝視瑪莉娜2》主軸是和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一同回溯從童年到成年以及藝術生涯幾個階段等生平。在紀錄片中,鏡頭拜訪了藝術家離開已久的南斯拉夫家鄉貝爾格勒,並將那與發表創作的幾個重要時刻連結起來。
這段時間裡,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清潔者》正在多個城市巡迴展出,藝術家一邊回顧自己與祖國、父母的關係,談及創作如何關注、探索身體的本質,乃至於其之作為某種生存的隱喻,也一邊討論她如何跨越國家及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界線。而多年之後,她所培養的年輕藝術家要怎麼延續這些作品,一如「繼承(來自母親的)遺澤」?即是電影原片名的「返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與她的孩子」。
對於已在 2012 年的《凝視瑪莉娜》認識這位藝術家的觀眾而言,這部最新的《凝視瑪莉娜2》其實是在那些震懾的瞬間之外,深入那個乍看是奇觀的內部,傾聽它之從哪裡來、又將往哪裡去。
紀錄片有意思的一點在於,這也是藝術家在多年之後重新去看、去解讀那時的種種發生。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曾說,在紐約的三場主要展覽永遠地改變了她作為一個怎樣的藝術家,可這一切的最起頭是很單純的:「當你從異地來到紐約,你要做什麼,才能在這個有三十七萬五千名藝術家的城市被看到、存活下來?」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有著迫人窒息的執著感,強烈的現場感既激發了各種分析解讀,也帶來某種魔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其中的許多人,甚至是重複或每天造訪的。
紀錄片仔細談到《海景屋》這個作品,這是架在高處、互相連通的三個格子房,一間是淋浴和廁所,一間是桌子和椅子,一間是牆上取水用的水龍頭和床。格子房有刀梯下來,但這個作品展的正是那個「一上去就不下來」:藝術家將住在那裡十二天,十二天裡只喝水。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談起當年的自己想要用《海景房》這個作品去試探、思考這樣的概念:「人如果自我淨化會如何?如果這份自我淨化能改變那個空間的原子能量,那麼是否就會改變觀眾對我、對藝術和時間的看法?畢竟一切就在此時此地發生。」
《凝視瑪莉娜2》中很重要的篇章還在於作品的自我傳承,年輕藝術家說起他們接續去呈現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時,年輕人帶著的是自己的身體、情感和背景走到台前。他們不是要重演(re-enacting)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試著跟她做得一模一樣,而是,那每個都是在當下的重新表演(reperformance),「用『這個身體』,用你自己的一切,用你整個全部身心靈(whole being)去做這個作品。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試著要作別人(例如,模仿/成為瑪莉娜),那就變成別的回事了。一直都是重演者做自己」。
在 2003 年播出的《慾望城市》影集系列,有一集女主角凱莉和朋友前往雀兒喜區的尚凱利藝廊看展,展出的就是年輕藝術家接手的《海景房》。那位藝術家身穿相同的單色服裝、站在同樣的平台與模樣重建的場景,但她和瑪莉娜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相較於瑪莉娜在此一作品的俐落,帶著茫然、嚮往的目光,這位藝術家則給出戲劇性和不耐等特質,而這都影響作品之如何被詮釋。
James Westcott 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後》傳記書有相當多篇幅談到瑪莉娜與母親間的關係,例如極度的忽視所造成對瑪莉娜在性方面的影響。把書和紀錄片《凝視瑪莉娜2》相互為看,可獲得相當多參照。比如書中披露了一封瑪莉娜早年寫給母親的信,信末寫著「⋯⋯我為我的工作而活,這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事。而您為我的工作感到羞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無話可說。」
紀錄片中,瑪莉娜提起直到母親過世後,她才從母親的日記真正認識她。日記記錄了母親曾有個情人,那些段落是如此熱切、如此充滿感情,「我才發現她是個脆弱且感情豐富的人」、「如果我能在她活著時,看到這本日記,就算只看到一頁,我們的關係都會有所不同。」
藝術家說到曾追問母親,為何不曾親吻自己?母親回答她,「我不想寵壞妳」。瑪莉娜對導演說:「是的她不曾寵壞我,但她這樣做卻在情感上傷害了我。」藝術家並未顯露太多情緒,但這些私密段落的確提供了對藝術家及其創作初衷的進階觀察。
《凝視瑪莉娜2》給出了同時是「前瑪莉娜」與「後瑪莉娜」的回溯和敘述,對於內蘊大量當下性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這部紀錄片所提供的路徑,讓我們既可以是編年的順序式去接觸一位創作者,也可以結合、比對 2012 的《凝視瑪莉娜》,建立起對藝術家更多層次,也更流動和私密的認識。
全文劇照提供:聯影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