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英明的君主在挑選接班人一事,似乎都有著一蹋糊塗的結果,反過來說,在眾多皇子以及英明的父皇眼中,要如何脫穎而出呢?其實答案不外乎「孝順」二字!
這怎麼說呢?以天可汗唐太宗來說,原本在眾皇子之中已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而且很早就開始交辦政務與其磨練,奈何李承乾後期的行為出現偏差,穿胡服說胡語,姑且不論原因為何,總之荒誕的行徑是離繼承大統越來越遠,遂給了聰明的魏王李泰機會,而與太子相爭。當然,朝廷權臣紛紛選邊站,最終太子黨以謀反一事遭罪。而魏王這邊,又面臨長孫無忌等擁戴的晉王李治的競爭,聰明過了頭的魏王,說出百年之後,寧可殺死自己兒子,也會將皇位給李治繼承這種話,勾起太宗玄武門之變骨肉相殘的痛苦回憶,而放棄了魏王李泰。本來吳王李恪是最像太宗的,可惜生母是隋朝公主的庶出身分,還是抵擋不住傳統守舊派大臣的反對。最終,生性懦弱,但對太宗來說卻是仁愛孝悌的晉王李治,成為下一任的君主,而權臣以為非倚賴他們不可的唐高宗,倚賴的卻是他的老婆-武則天,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又例如曹操,明明在眾子之間,曹丕是能力最不突出,也是最不受寵的一個,原本人緣最好的長子曹昂是眾望所歸,奈何在宛城被張繡所殺,最聰明的小兒子曹沖,可惜英年早逝,只剩下曹植與其競爭,理史上總是說曹操非常喜愛曹植的文采,我卻覺得,與其說是欣賞曹植,倒不如說是不喜歡曹丕的陰狠毒辣,要知道曹操本身就雄猜之主,而往往這種人最喜歡心性單純之人,那曹丕是如何扭轉局勢的呢?其實就是回歸兒子本身該有的孝順而已。曹操每次出征,曹植都會吟詩作賦,歌頌父親必能凱旋,而曹丕得高人指點,總是鼻涕眼淚齊上的,依依不捨地要父親保重,已遭逢過喪子之痛的曹操,也難免為其打動。雖說曹植也是有放蕩的行徑,但誰更適合接班,曹操的腦袋畢竟還是清楚的,只是心裡不願意罷了,而曹丕所展現的孝順之態,不過就是讓天平倒過去而已。漏掉了曹彰?武夫一名,帶帶兵打打仗還行,治國這檔事就不是他可以碰的!
至於千古一帝康熙,於接班人一事上,更是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亂象,原本聲望最高的八爺,卻過分高調,結黨營私,其餘九爺、十爺乃至後面的十四爺,也都因為依附八爺黨,而受其勢微所牽累,大阿哥、太子則是居高不思危,各自犯了事,也沒了希望。反觀冷面王四爺,低調、好學又以〝閒王〞之態避開眾人,這在為皇子爭鬥心力交瘁的康熙眼中,看的著實欣慰,這也是孝順的一種表現。當然,歷史上也有一說,康熙本身在位很久,與其選子不如選孫,而乾隆就這麼地從九十五個皇孫中脫穎而出,要知道乾隆的嘴巴可是很甜呢,總能博得康熙的歡喜,而這可能也是雍正勝出的地方吧。
總之,越是雄才大略的君父,面對他往往越是返璞歸真越好,畢竟經過各種大風大浪,奇謀巧智在他們眼中都是小巫,唯有做好最單純的人子之道,才能從激烈的血鬥之中存活,而登上人極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