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
當你看完少數民族學生的蘆笙演奏之後你的回應是什麼?
前一陣子我到貴陽外圍的一個苗族的村寨去參訪兒童站,這個村寨距離貴陽市中心只有60公里左右,但開車卻需要將近2個小時才能到達,因為多數都是狹小的山路,一趟回程就有三、四次的會車需要倒車才行,就在層層巒山的深谷中存在者幾個小村寨,在哪裡我第一次親眼看到馬在田中央吃草,當時恰好是一年只有一穫的稻子剛剛收割不久,旁邊還可以靠到成堆的稻草,走在樹林旁的小徑還可以看到一窩窩母雞帶著小雞四處覓食,看到這樣的景色讓我忍不住拿出手機拍照。
在村落的深處一幢老舊的四合院中,我們拜訪的是村裡唯一碩果僅存會製作蘆笙的老人,因為這項傳統技藝在當地已經很多年都沒有受到重視,慢慢地被遺忘了,年輕人甚至都不會吹蘆笙了。這一年多來因為兒童站的設立,開始將蘆笙這項傳統技藝教授給小朋友,慢慢地越來越多小朋友開始學會吹奏蘆笙,還成立了蘆笙樂隊,也開始在重大節慶表演了,也讓這項傳統的技藝不至於很快的失傳了。而在參觀製作蘆笙的場所時發現製作的方式與材料依舊遵循古老的方法,手工精巧讓人嘆為觀止,一把結構複雜的蘆笙純收工製作完成需要耗時一週的時間,當看到內部複雜的結構時對於古人的智慧讚嘆不已!
回到兒童站之後,看到小朋友井然有序地進到大教室安靜的坐在桌子前寫作業,每位孩子都跟兒童站的負責人花花老師親切的打招呼,互動熱絡,關係密切,因為花花老師以前就是幼兒園的老師,也是當地人,因此跟孩子都非常熟悉與親切,也把孩子教得很好,孩子們認真寫作業的模樣讓我覺得其實孩子都是喜歡讀書的,只要提供合適的場地,找到合適的老師,就會有一群願意讀書的孩子。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孩子太多,每天到兒童站寫作業的學生超過30位,老師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方法指導所有的孩子,所以孩子的課業能力很難提升,只有少數聰明的孩子可以獨力完成學校的各項作業,但是顯然還是有很多孩子需要有系統的協助提升學業成就,因為花花老師知道光是寫作業是不太會進步的,所以很希望能夠參考博幼基金會的課輔系統,真正讓所有孩子都能進步,這個目標其實也是我們到訪這個苗族村寨兒童站的理由,雖然促成這件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困難需要排除,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是一條值得走的辛苦路,因為花花老師也希望看到孩子的學業成就可以更好,將來才會有更多選擇機會。
臨走前花花老師說孩子要演奏一段蘆笙幫我們送行,這時外展督導與我其實都面有難色,因為我們其實不太習慣這樣的場合,但是看到花花老師與孩子熱情而真誠的神情,外展督導就看著我用詢問的表情示意到底該不該拒絕,而我一向是一個不太好意思拒絕別人好意的人,因此我就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想了5秒之後我就靈光一閃地想到一個不錯的方法。您可以猜猜看我的方法是什麼?
順著別人的脈絡來思考與解決問題是我在研究所進修時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的思考模式,既然對於孩子的表演,拒絕太沒禮貌與失禮,那麼我就應該順著蘆笙表演的的脈絡去思考蘆笙演奏與製作對當地與孩子是否有可能激盪出另外一種意義,於是我在觀看演奏的同時腦中就思考著我該回饋些什麼給這些小朋友,演奏結束之後我問了小朋友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蘆笙可以發出幾個音呢?蘆笙這個樂器的結構原理是什麼呢?發音的原理是什麼呢?蘆笙有六個孔,有幾種排列組合呢?……等一連串的問題,孩子跟花花老師一個都答不出來,這樣的結果我一點也不意外,因為我也一個都答不出來,但是我會問問題,我期待孩子可以去尋找答案,更深一層的去理解自己文化當中的內涵,也去了解前人的智慧,而後再將這些智慧不斷改進與發揚光大。
我跟孩子分享,我是一個漢人,第一次到他們的村寨,我想更深一層了解這個村在地文化與傳統,我也想了解蘆笙,了解蘆笙的原理與功能,這樣我會更容易了解苗族的文化,而我認為那裏的孩子絕對有機會與能力了解這些,所以我問了這些問題,希望孩子對於追求科學與知識可以跟傳統文化與技藝結合,這才是傳統文化與技藝的完美結合與出路。
或許有更好的回饋方法,但是原諒我一個門外漢只有5分鐘的思考時間,但是我的問題的確引起孩子對於蘆笙的好奇與討論,我相信這些孩子會有意識地去瞭解蘆笙的原理與結構,也許會有孩子因此對科學與數學產生興趣,這樣的話,我的回饋是否就會顯得有意義呢?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觀眾呢?
【作者將捐贈此書版權所得10%給博幼基金會,協助弱勢孩子教育脫貧】
- 幫忙點【愛心】如果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點愛心,也就是按讚,這會讓我覺得開心。❤️在文章頂端或右方(手機版在最下方)
- 幫忙點【收藏】是你還想要細細品味文章,我的榮幸。收藏功能在文章頂端或右方(手機版在最下方)
- 【贊助】、【追蹤】與【訂閱】是給我的最大鼓勵,我將持續分享寫作。(手機版在文章最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