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為求職路上的隨筆,持續連載中:)
今日與朋友J聊到在求職路上,有時面對某些邀約或職缺的釋出,會馬上跳起來,就算好像不夠qualified或不是很明確的內容都感到躍躍欲試,一股腦地改履歷;
相反的,對於一些儘管看起來光鮮亮麗,又有人幫忙內推的優質(職)缺,卻會有個怎麼也動不起來的阻力。
因為最近同步在學習研究人類圖,我都稱那阻力為『薦骨的聲音』。
這個所謂薦骨的聲音,最恐怖的就是總跟自己的大腦打架辯論(應該是說單方面被大腦邏輯壓制),不時被教訓著:
「有機會就去聊聊啊~機會不嫌多!」
「那裡公司名聲響亮,能進去就贏一半了啦!管什麼職缺內容。」
「哪有那麼多藉口,你只是懶惰不想動起來而已吧。」
可憐的薦骨說不出什麼反駁的話,就只能讓身體呆呆地用不動表達抗議。
事發總有個原因,身為本質邏輯中心有定義的人,還是要把這股互相抵觸又焦慮的能量給用理性分析找出個所以然來。
而在思考阻力來自哪裡的各種原因之前,
我更疑惑的是,為什麼我的大腦覺得拒絕是不好的?
好像拒絕就跟不想嘗試、不接受挑戰、害怕未知劃上等號。
或是說,如果拒絕了找不到更好的怎麼辦?
這樣對我自己而言,是不是『不拒絕』才是最安全的做法,因為可以顯示我是個勇於嘗試和挑戰未知的人,也至少拿得到保底牌,一箭雙鵰。
但如此以體驗主義者為傲的我,相對來說也受困於漫無目的和方向,總是讓別人的發起主宰我的人生。
而這樣的人設比起跟穩定保守能量碰撞,更毀滅性的是碰到比自己還天真爛漫的樂天派,他滿心歡喜地幫你指路,結果你前腳一踏直落懸崖。(關於摔落懸崖的鬼故事會再另外寫一篇跟大家分享的)
到這邊可能有人會想:
別人的好心推薦也沒有錯啊,介紹完幹嘛還要替你善後,巨嬰喔?
我想表達的重點不是在別人介紹工作的風險,而是想聚焦為何要害怕拒絕。
在職場五年資歷的這個關鍵點,我有好好想過自己真的想去哪裡嗎?
這題還沒有正確答案,但關於拒絕與否,我思考了幾個重點如下
- 在拒絕之前,仍須認清自己的特質與優勢(和傾聽薦骨的聲音)。
- 沒有永遠對的選擇,承擔拒絕後的損失也是一種責任感的養成。
- 好好處理拒絕的過程,感謝邀請者的發起。
對我來說,求職是認清自己的最好時機,而求職會有中繼點,認識自己則是一條無止盡的旅程。
謹記自己有勇氣拒絕某公司老闆的邀請,也真心謝謝他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