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自學二陳幸蕙
作者介紹補充資料
一、經 歷
1.寂寞童年與作家夢
陳幸蕙於臺中出生,成長於高雄。小時候因父母工作忙,放學後常獨自一人在家,童年生活很寂寞。她曾在受訪時提到:「我記得海明威說過:『要成為一個作家的先決條件,就是有一個不快樂的童年。』我檢驗一下,我的童年不能說不快樂,也不能說快樂,只是有點寂寞。人在寂寞的時候就會去尋找朋友,當時我找了兩個朋友,一個是書,一個就是貓。」
陳幸蕙放學回家寫完功課後,就把家裡養的貓放在膝上,把《安徒生童話》拿來讀。這樣的日子雖然寂寞,卻也因此在閱讀的天地裡忘掉寂寞,甚至樂在其中。她曾說:「那時候因為年齡小,不知天高地厚,所以就發願成為一個作家。」
2.選讀中文系
陳幸蕙從小喜愛文學,但讀高雄女中時,師長認為中文系沒有發展前景,而大力反對她選讀。就在兩難之際,她無意中讀到康德的一段話:「世界上最美的東西,便是天上的星光,與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於是決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以中文系為第一志願,一圓童稚時的願望,這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不顧家人反對,為自己下的決定。
3.一家都是愛書人
陳幸蕙高二時,讀大學的姐姐帶了許多中外文學作品回家,讓她發現書中別有一番天地,這對她日後走上文學之路有相當大的影響。
陳幸蕙大學時因參加校內籃球隊,與當時就讀土木系的丈夫相識、相戀。他最喜歡閱讀武俠及推理小說,也是陳幸蕙最忠實的讀者。陳幸蕙的兒子生性活潑好動,喜歡閱讀英雄故事,如《三國演義》、《鏡花緣》、《水滸傳》。女兒則喜歡讀馬克.吐溫的小說,也愛西洋浪漫時代的英雄傳奇,如圓桌武士的故事等。此外,馬奎斯魔幻寫實小說《百年孤寂》,也帶給陳幸蕙一家溫馨有趣的閱讀時光。
4.馬拉松精神
陳幸蕙在辭去教職,專心寫作後,覺得寫作較靜態勞心,需要用些動態勞力平衡,便養成長跑的習慣。她說:「現在看任何事情都以馬拉松為單位,比方說我的創作是一場文學馬拉松,我的婚姻是一場愛情馬拉松,我和小孩的關係是一場倫理或親子馬拉松……。人生當然更是一場馬拉松。短跑需要的是選手瞬間的爆發力,長跑需要的則是耐力、意志力。我覺得人生需要的是長期經營,不是短線操作。透過馬拉松,我正在摸索我還可以是誰。」
P177-2
5.簡單過生活
陳幸蕙以「忠於自我,熱愛工作,享受生活,持續成長,歡喜創造」二十字為人生座右銘。她的個性入世、熱情,對許多事物和現象,都充滿好奇及探索的興趣。同時,她的生活簡單自律,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希望把時間作最充分的運用。美國作家梭羅提倡的「簡樸生活」深得其心,因為在簡單的生活當中,她可以心無旁騖的寫作、閱讀、經營家庭,還能自由自適的追求自我成長。
二、趣聞軼事
1.愛貓一族
陳幸蕙是愛貓一族,小時候曾鎮日抱著一隻灰色虎紋大肥貓在書桌前看書,編織美麗的夢想。家裡曾一口氣養了四隻貓,連她的電子郵件帳號也以貓為名。白天,家人上班上學後,就只有陳幸蕙與貓獨處,有時沒有電話打擾,她可以一天都不說話。貓也是這樣安靜的動物,不會干擾她的構思與寫作,但當她寫作疲累的時候,又可以藉著逗貓消除倦怠感。而且每隻貓都有各自的個性,十分可愛,讓平靜單純的日子充滿趣味,也增加家中生活的情趣,所以貓是陳幸蕙最好的夥伴。
2.特別的生日禮物
陳幸蕙的丈夫認為熬夜極傷元氣,只要家中還有家人燈下伏案,丈夫就無法安眠。有一年,她的丈夫生日,向陳幸蕙要求一項特別的生日禮物,他說:「往後別再熬夜了,好不好?」陳幸蕙深受感動,答應送給他這個特別的禮物,從此不再熬夜。
3.悅讀余光中
余光中是陳幸蕙最喜歡的當代作家,在她心目中,余光中是當代文壇上的蘇東坡。陳幸蕙曾撰寫《悅讀余光中》一書分析他的作品,余光中稱讚「她的工夫下得很深,不但遍讀了我的散文,更旁及我的詩作與評論,所以無論是主觀的欣賞或客觀的分析,都能舉出我相關的詩篇或論述來並比印證」,由於她對余光中作品的熟悉與喜愛,才能寫出如此全面而融會貫通的賞析。
4.寫作歌詞
陳幸蕙於民國七十四年寫過一首歌詞〈浮生千山路〉。這首歌當年由潘越雲主唱,紅遍大街小巷,後來這首歌被選為懷舊連續劇《光陰的故事》主題曲。〈浮生千山路〉後,陳幸蕙又寫了〈水湄〉、〈別後無恙〉等歌詞,由陳淑樺主唱,歌詞深情優美。
三、寫作歷程與理念
1.一圓作家夢
陳幸蕙在中學時代就嘗試投稿。選讀中文系的原因,是希望能藉此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此外,她也想成為中文系畢業的優秀作家。她說:「我走上寫作的道路,最主要的原因是為圓一個夢—童年的一個夢想。因為我讀兒童故事讀得很快樂,我心中就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個作家。後來,就慢慢向這個夢想靠攏。」碩士畢業後,在一年之中寫作多篇散文向報社投稿,集結成《群樹之歌》一書,正式開啟她的寫作生涯。
P177-3
2.由理想轉為理性
陳幸蕙早期喜愛抒寫、歌詠人生美善,注重表達技巧,遣詞造句無不費心經營。洛夫在〈初讀陳幸蕙的小說〉中形容她是「一個寫實理想主義者」、「存在主義者筆下千瘡百孔的人生,在她的信念中絕不容存在」。
但自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她轉而想挖掘人性,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要說的正是人世間各式各樣的故事,對大我多作關懷,不避諱敏感、尖銳的題材。在文章的表達手法上,陳幸蕙認為對藝術的忠誠很重要,所以她以誠懇的態度從事寫作。在文字上,她認為「寧拙勿巧」,以樸素的文字,讓文章的境界更高、更耐人尋味。陳幸蕙說:「我在生活當中,很多事情都是跟著理性走。但是在寫作上,是跟著感情走。寫作是自然的跟著我生命的議題結合。」
3.給初習寫作者的六盞明燈
對於初習寫作的人,陳幸蕙通常會給六盞明燈指引:
⑴勿心急,否則因氣餒造成半途而廢,或急功近利,而斷寫作長遠之路。
⑵多閱讀,藉由閱讀才能截長補短,拓展領域。
⑶多思考,為求筆下所言之物能深刻而豐富,思考不得不深入。
⑷多觀察,觀察入微是每個作家必備的基本條件。
⑸多寫作,經由多次的練習,筆才會像刀一樣愈磨愈利。
⑹多修改,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投稿的不二法門。
四、文學成就
陳幸蕙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兼及評論、手記等,又有小說、學術著作、古典詩文賞析等,也曾編選多種選集。在多年辛勤筆耕下,陳幸蕙累積三十餘種著作,曾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時報》散文獎、《中央日報》短篇小說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五四文藝獎章等獎項的肯定,作品並入選國中、高職及五專國文課本,成為備受年輕人歡迎的作家。此外,她在寫作上的優秀表現,也讓她當選第十三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至於她的寫作地位,可以從余光中〈亦秀亦豪的健筆〉一文中看出。余光中論及臺灣散文名家時,以梁實秋為第一代散文名家的代表,琦君、思果、陳之藩、吳魯芹等為第二代散文名家的代表,王鼎鈞、林文月、張拓蕪、子敏等為第三代的代表,至於第四代散文名家的代表,余光中則列舉出陳幸蕙、林清玄、羅青、渡也等人,對他們寄予期許。
作家簡媜在〈格子小夜曲—對看陳幸蕙〉一文中提到:「她(陳幸蕙)是相當貼近生活去創作的一個作家,而慣以她溫厚的心腸,持續著對人的思索與關懷。」作家阿盛則在〈多面相閱讀人生:陳幸蕙〉文中形容:「陳幸蕙說話時總是不疾不徐,那種氣定神閒的樣子,頗有渲染能力,你和她對談,總覺得輕鬆自在,不會有沉重的壓力。這特質同時也顯現在陳幸蕙的作品中,尤其是散文。」以上兩者的說法,簡要概括了陳幸蕙的寫作風格。
P177-4
五、作品欣賞
●碧沉西瓜
往來南北高速公路,臺灣平原丘陵的安寧與豐饒,總像是鄉土畫家筆下,清麗淳樸的透明水彩畫,一年四季,各以不同的題材,在天地之間遞嬗著。但是,在所有不同的窗外景觀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許還是暮春時節恣意盛開的菜花,和初夏橋墩之下成陣羅列的西瓜吧?
菜花耀眼的黃,是染坊裡新調和成的色彩,成片潑濺出來的結果。那種自成格局、恰到好處的氾濫,是只有天地這樣的作手,才能夠鋪排得出來的。
如果成畦的菜花,是后土之上段落鮮明的大塊文章,是幾何學裡最精整富麗的平面,那麼沙田內星羅棋布的西瓜所展現的,便應是疏淡自如的點的趣味了。
孟夏時分,車行過橋,往往遠遠地,你就可以看見在沙地上懶洋洋前進的淺河,忽然沒來由地消失了它們的尾巴,卻另在寬闊的兩岸,謙讓出一大片肥沃的瓜圃來。而遠處,秧針半吐的水田,如棋盤一樣整齊排列。近處,無心散落的綠色棋子,閒閒地被灑在局外,可是走得更近了,棋子擴大成深碧的卵石,你才猛然醒悟,那成點狀分布的碧綠,竟是臥在沙地上安恬地晒著太陽的西瓜。
每一次見到那樣胖呵呵的瓜,就忍不住想起鄭板橋所說「原上摘瓜童子笑,池邊濯足斜陽落,晚風前個個說荒唐,田家樂」的句子來。瓜熟蒂落的時刻,橋下的世界,想必也就是這樣充滿了收穫的歡愉的。
然後,當成卡車成卡車碧沉沉的西瓜,集散到各地的果菜市場,那便是揮汗如雨的夏日,喉舌焦燥如焚的人們,最能夠大快朵頤的時候了。
其實,西瓜給人的感覺,說穿了,只是「痛快」兩字—汁水淋漓的痛快。當然,除此而外,在所有根瓞(ㄉㄧㄝˊ)綿綿的瓜類中,它也是最美麗的一族,那種一刀剖下,碧沉與朱紅,或是碧沉與金黃的鮮活對比,都不是其他一清二白的遠親所能夠望其項背的。
(節選自《把愛還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