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課等待同學就定位的空檔,老師常常會一個一個問:「今天身體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有哪裡需要特別處理的嗎?」剛開始我常不解為什麼老師需要特別詢問每個人的身體狀態?來上課的同學平常真的有那麼多身體上的痠痛嗎?(疑好像真的有啊~)又為什麼需要針對痠痛處進行瑜珈動作?這些疑惑就在我也經歷了下背痛之後得到了解答。
左下背開始感到痠痛後,就連平躺也有困難,原本可以輕鬆做到位的體式,只能感覺到我的身體不是我的身體🥺。向老師請假的時候,老師說可以試試躺姿扭轉,舒緩一下。於是課堂上,老師給了一個指引:「做你能做的就好,停留在這個位置,感覺一下身體的痠痛;記得這個感覺,等一下跟另外一邊做比較。可以加深的同學,則持續透過呼吸創造空間。」儘管是和緩的練習,我卻因顧慮下背的疼痛點而施展不開,不敢隨意使力。
那是在墊子上,我了解到,每個人都有他的難處。看似簡單輕鬆的動作,絕不是每個人都能達成,那與年紀無關,與體力無關,就只是當下最自然的身體狀態。墊子上的練習是這樣,墊子外的生活更是如此。瑜珈也許舒緩了疼痛點,下了課,老師說:「還是先去看醫生吧!」
如果閱讀讓我了解到同理的必須,瑜珈正是同理心的實踐。每一個身體訊息都應該被好好重視,這大概也是為什麼老師總說:「做妳自己的三角式」、「做妳自己的前彎」。
嗯,就「做妳自己的」吧!
Namas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