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海英編劇的作品特色中,除了男女主角之外,更有許多圍繞在男女主角不同角色,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同事等,每個角色的故事飽滿程度不輸給男女主角,這些角色的故事線同時推進也間接賦予一部劇高度完整性與可看度。
從「我的出走日記」、「我的大叔」以及「又是吳海英」這三部作品中看到,「母親」的角色在朴海英的劇中是重要的存在。
「又是吳海英」一開始,吳母面對吳海英哪種恨鐵不成鋼的嚴厲性格就非常鮮明,特別是在面對街坊鄰居三姑六婆議論著自己女兒在婚禮前一天悔婚的那種丟臉丟大的心情,以及將這種心情轉嫁到自己女兒身上,各種打罵或直接巴頭之外,最後把吳海英新房要用的各種家當以及行李都丟到院子,要吳海英搬出家裡免得繼續丟臉,等於把海英趕出家門。但之後卻又馬上去看海英租屋的地方確認是否安全,又是換密鎖的又是換鐵窗,整個也是很豆腐心。
一直到劇情中段,海英親口說出悔婚的事實是被悔婚之後,吳母的世界直接崩塌,那一幕在房間中撕心裂肺的哭戲,讓觀眾整個明白,吳母超悔恨自己因為不知情,在女兒最需要人支持的時候,卻一再責怪打罵自己女兒。
一場哭戲,讓觀眾看著鼻酸,也能很直接地明白吳母嚴厲的形象之下,原來如此深愛著自己的女兒。這樣的母親形象,從小到大在各種真實生活的經驗中或看過的戲劇作品中,其實不陌生。朴海英編劇用一場哭戲帶出吳母深愛自己女兒的形象,也讓鋪陳了接下來故事發展,讓觀眾理解了母女之間互動方式的變化。
「我的出走日記」中,廉母則是以一種理所當然的方式存在著,即使在開頭就特寫過廉母膝蓋開刀過的痕跡,在先生做水槽的時候還是得跟著做水槽,下田的時候跟著下田,時間到了就煮飯,上工前就準備冰飲,父子吵架時就在中間緩頰著,說真的廉母讓觀眾幾乎忘記了她的存在,畢竟,大多數的母親,至少我自已的母親,就是這樣的存在。
故事得一直走到EP13,朴海英編劇才將廉母的角色一次立體化,角色深度跟著出現,廉母的存在感也在1集的時間中巨大化至前面12集總和起來也比不過。
在這一集中,廉母見了最令她擔心的大女兒的男友之後,滿意開心到不行,隨後卻從市場小販得知,從沒讓她擔心過的小女兒,為了具氏離開而傷心落淚的事實。走在回程的廉母在巷中傷心哭泣的背影,短短一幕,深刻讓觀眾感受到身為母親能有的最痛的傷心。
整部劇中,身為母親的她,與小女兒的互動幾乎只有請小女兒送飯菜過去隔壁,或收碗盤回來這種小到不行的事情,小女兒總是表現出懂事乖巧,是標準的大人沒有操過心的女兒形象,所以得知小女兒沒有說也沒有表現出來的心碎傷心落淚,身為母親,其心中該是要如何地反覆的刺痛著。
不同於廉母,「我的大叔」中的朴家母親,最擔心的反而是那個最乖巧聽話事業穩定三不五時出錢幫助落難兄弟的二兒子,也是男主的朴東勳。朴家母親的擔心方式也很令人熟悉,就是幫不上忙,能做的就是準備許多生活中的必需品(醬菜等)送給過去男主家中;又或者是非常貼心的讓身為忙碌律師(忙著出軌?)的二媳婦來家裡吃飯就好不用幫忙張羅。但或許是整部戲中生活周遭的角色太多,所以朴海英編劇似乎無意在這部戲描繪太多朴家母親。擔心與貼心是觀眾看到能感受得到,但不見得會記得的部分,也就是上述的沒有太大存在感的母親。
三部作品有三位母親,各自用不同的設定存在,相同的是操心或擔心自己子女的部分。國內外以母親為主題的影視作品眾多,朴海英編劇筆下的三位母親角色,雖然只是各自劇中眾多角色之一,但卻透過不同設定,更觀眾不只是在戲劇中跟著感動,也能在真實的生活持續引發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