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學過三年古琴,可惜後來左手受傷,留下無力的後遺症。左手按弦吃力,對處理琴音略有影響,他自認琴藝不及昔日師門學藝之時。彈得不夠好亦無妨,自娛最重要,先生閒時依然持續練琴。
陪我回台灣娘家前,先生早已由網路打聽清楚,這一趟返台除了探親旅遊,他要添購琴書琴弦,還想參加台北的古琴展。
依照網路的指引,我們順利來到齊東街的展場。日式木造老建築木香隱隱,靜穆清雅,似乎阻隔了塵囂和炎夏的酷熱。現場展示了多床歷代古琴,並介紹近代知名製琴家。先生為我解說明古琴各式形制,表示古琴形制只是外型略異,與琴音關係不大,琴音好壞主要是琴腹的共鳴,然而外表看不出來,彈了才知道。工作人員告知陳列的古琴未開放彈奏,但有一張琴在體驗室讓觀眾自行操縵。離家多日,先生無琴可彈,剛好藉機練練手感。那張混沌琴聲音很好,惟他平常使用鋼弦,第一次彈絲弦不太習慣。盤腿彈琴半小時,夠了,我們盡興離去。
古琴展免費讓各界參觀,整體規劃還不錯。若多增與古琴相關的各式資訊,讓一般民眾多一點認識,那就更好了。比如小提琴展,即使擺了古董名琴史特拉第瓦利,若未稍加說明、比較,外行人只是湊趣,談不上學習瞭解,有點可惜。
我們參觀時巧遇中華古琴學會會長袁中平老師。我在YouTube看過袁老師邊演奏邊講解「梅花三弄」,新穎有趣,很適合作為欣賞古琴的入門。袁老師得知先生會彈古琴,邀請我們參加中秋節的雅集。
我沒參加過雅集,原本有點惶恐,還好這個中秋雅集是個內部活動,不必當場做詩寫書法演奏什麼的。雅集開始前,大家仍在交流,我見已準備好的明朝古琴無人彈奏,慫恿先生自告奮勇。他起初不敢造次,我直言我們可能一輩子都買不起明琴,這回難得有機緣彈一彈,多彈一次是一次,一旦錯過不曉得是否有下回。他聽了便主動上前彈了一曲。
幾位袁老師的學生演奏完畢,袁老師客氣地邀請先生彈琴。畢竟是陌生人,我連忙解釋來意:「不是每天都有明琴可以彈。」先生彈了《關山月》應景,他太緊張,不及平日水準。還好聽眾捧場,認為他彈得不錯。與其說先生彈得好,不如歸功於師門手法,梅庵琴派強調節奏、音樂性,比起傳統琴派的清微淡遠,更容易被一般人接受,其實先生未必比其他人彈得更好。
袁老師演奏《長亭怨慢》,南宋詞人姜夔的自度曲。袁老師體貼,先彈奏、吟誦,讓與會者大致瞭解詞意,再邊彈邊唱,琴韻歌聲相得益彰,我們有幸欣賞如此精彩的琴歌,非常開心能參加這次的中秋雅集。
幾位與會者提及齊東街老宅的興衰,庭中一株九十高齡的光臘樹,看盡了這個區域的變化,彷如《長亭怨慢》:「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還好經由居民、文化人的努力,附近的老宅未被拆除。該棟整修後由中華古琴學會使用,作為推廣古琴文化的基地,古琴與木造老宅確實是很棒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