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精神家園~第八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系列活動將於9月9日起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隆重登場。今年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主題省,展出「壯美廣西‧錦繡八桂~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介紹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多元民族大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風光的獨特魅力。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中國大陸之南,與滇、黔、湘、粵四省相連,別名「八桂」,其由來源自《山海經》:「桂林八樹,在賁禺東」,因當地特產珍貴藥用桂樹,遂有「八桂」美名。廣西的壯美涵蓋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自然風光;廣西的似錦風華,展現在壯、漢、瑤、苗、侗等十二個世居民族融合聚居。各族人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哲學,經過時間的積累後,在八桂大地上孕育出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旖旎神韻,八桂傳情。在廣西,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熱情奔放的舞蹈、悅耳婉轉的傳統音樂、巧藝天工的傳統技藝、色香味美的獨特美食;在廣西,還有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鑄造出秀甲天下的山水風光。
本次展覽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軸,並介紹旅遊文化特點,全方位展現當地的民俗、民藝、民風與旅遊風光。展覽分為四大單元主題呈現:從多元民族的服飾特色、節慶風華中展現「霓裳羽衣顯多彩」;透過多民族的音樂、舞蹈與傳統戲劇領略「山風水韻總關情」;由傳承人「妙手巧藝見功底」的作品中看到傳統美術與技藝的精采;最後集結旅遊文化的精華,邀請大家一同感受「文旅魅力在八桂」。
「守望精神家園~第八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由中華文化聯誼會、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社團法人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共同攜手推出,除了展出多元絢麗的民族特色風情,更以代表廣西的重要工藝品「壯族繡球」進行體驗工作坊,歡迎觀眾一起參與,共同體驗這場令人驚豔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旅遊之美。
展品精選之一:壯族服飾
壯族服飾出現的歷史久遠,經過漫長的演變,形成了包括首服、身服、足服在內的一整套獨特的服飾形制。
其製作必須通過紡織、印染、刺繡等重重手工製作工藝的過程才能完成。首先在紡織部分,壯族人民將產於嶺南地區的葛、麻、棉、蕉、竹、木等原料,通過一定的紡織工藝,紡紗成線,織線成布,做為製作服飾的面料。其次將織出的胚布經過平染、蠟染、紮染和糯米染等方式染色後,才能用於製作服飾。最後以刺繡的方式,利用平繡、挑花、打籽技法、貼布、堆花等技法,為服飾做出風格獨具的裝飾。
展品精選之二:獨弦琴藝術
獨弦琴,因獨有一根弦而得名,屬彈撥類弦鳴樂器,有竹製和木製兩種。獨弦琴在京族民間稱「匏琴」,或稱「獨弦匏琴」,京族語即直呼「旦匏」。獨弦琴藝術主要流布於廣西東興市,通常是為京族先民出海打魚時祈禱平安所奏。
其以絲弦或竹皮細絲(竹篾)為弦,以琴體為共鳴體,以胡蘆瓢的上半節(匏)為擴音器。其一端打一楔子用以固定琴弦,另一端則鑿洞插入厚竹片做搖杆;琴弦只有一根,古時用麻繩或用竹篾代替,弦的一頭固定在琴身的右端,另一頭則繫在琴身左端的搖桿上。演奏時,右手用貝殼或短竹片彈撥琴弦,發出震顫的聲音,左手則同時扶搖竹竿,使聲音嫋嫋顫變以形成旋律。
2011年,入選為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展品精選之三:壯族繡球製作技藝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末清初,靖西龍邦一帶的鄉村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在山野中對唱山歌、談情說愛時,隨手摘下山間的花草,用藤紮成花球拋給意中人,而後演變為用繡有蓮花、鴛鴦等愛情吉祥物的綢巾包上重物,連上絲繩的球狀物品,最後發展到現在的針繡小球形。現在繡球已從最初做為傳情信物,逐漸成為饋贈禮品、紀念品等,成了廣西著名的文化符號。
展品精選之四:壯族織錦技藝
壯族織錦技藝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壯族民間的文化瑰寶。壯族織錦技藝主要包括壯錦、繡球等編織技藝,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壯錦的編織技藝一般需要借助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用麻線或棉線染色,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在織機上用通經斷緯的方法進行手工編織。壯錦技藝形成於唐宋時代,明清時期獲得進一步發展,在明代列為貢品。歷經千餘年發展的壯錦有自成體系的三大種類、二十多個品種和五十多種圖案,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致、花紋精美著稱,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
展品精選之五:欽州坭興陶燒製技藝
坭興陶以欽州特有的優質紫紅朱泥原料為主體,經過濕球磨、過篩、沉澱、壓濾、真空練泥等工序,備好可塑胚料,然後通過拉胚成型。
欽州坭興陶最大的特點是不施釉而採用雕刻進行裝飾。裝飾藝術上採用雕、刻、剔的技法,在泥坯上雕、刻、剔出花卉、人物、山水等圖案,並可填入白、赭等色泥抹平。因用料內含豐富三氧化二鐵成份,經燒成還原成氧化鐵、氧化亞鐵顯鐵青色。鐵青色與原料紫紅色混合在一起,依氧化還原程度不同,其顯色亦產生微妙的變化。同時,坭興陶經燒製產生「窯變」,即偶然有極少量的坯體在原來鐵紅色的基礎上隱約呈現出古銅、紫紅、鐵青、金黃、墨綠等多種色澤,以及天斑、虎紋等紋路變化,經高溫燒成後,打磨掉表層氧化物,加以精工琢磨光滑,形成所謂「白器紅花」或「紅器白花」,甚為雅致。
2008年欽州坭興陶燒製技藝入選為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