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武后透過追封李唐皇室的祖宗名號,讓高宗自稱天皇,自己則稱天后。晉升天后馬上就上十二條建言給高宗,高宗大為讚賞,並下詔實施。隨著高宗身體每況愈下,武后也必須思考自己的後路,她若想獨攬大權,所面臨的挑戰除了當朝的大臣與宰相外,就是自己的兒子們了!
就在自封天皇與天后的隔年,上元二年(西元675年),太子李弘與高宗夫婦一起巡幸洛陽,但卻於四月不幸往生,高宗傷心不已,本來高宗自覺身體大不如前,刻意在培養太子接班,也在太子弘生病的時候告訴他:「如果你身體狀況好轉,我就禪位給你,結果事與願違,太子弘離開了人間,六月立李賢為皇太子
「朕方欲禪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諡為孝敬皇帝。」
天后攝政事件
高宗經歷喪子之痛,病情加劇,整天頭暈目眩,根本就沒有辦法處理朝政。九月,風疾再次發作,他被病魔折磨得懷疑人生,於是召來宰相和他們討論要讓天后攝政。攝政是讓武后管理朝政,地位等同於皇帝,只不過沒有皇帝的頭銜。大家可能覺得納悶,如果身體真的不行,怎麼不直接傳位給太子李賢呢?這方式高宗也是想過,但如果傳位給太子,自己當太上皇,想到自己爺爺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當太上皇的處境,就打退堂鼓了。如果讓武后攝政,一旦高宗自己身體好轉,他還可以收回權力,傳位給兒子後就沒辦法收回了。高宗不怕武后取代自己的位置嗎?因為我們是知道結果才來談這件事情,自古以來都沒有女皇帝的事情,漢朝的呂后再怎麼強勢,也還只是皇后,皇帝還是劉家的。
上苦風眩甚,議使天后攝知國政。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曰:「天子理外,后理內,天之道也。昔魏文(曹丕)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柰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昌樂李義琰曰:「處俊之言至忠,陛下宜聽之!」上乃止。
北門學士
宰相郝處俊直接反對,認為皇后只能負責內政,如果臨朝,就是亂政。天下是李氏的天下,不能把它傳給天后。高宗當下無話可說,只好取消了這個提議。這消息武后鐵定是知悉的,當年(十年前)她的左右手,宰相許敬宗退休之後,為了讓自己的勢力可以影響朝政,武后已經開始模仿李世民當年招納秦府十八學士的做法,經營自己的智囊團。她親自選拔了一些資歷較淺的文人,召入禁中來幫她編寫書籍。這些學士前後為武后編纂了一千多卷書,其中最著名的是《臣軌》,教導臣子應該絕對忠誠於君主。不過編書是一個幌子,武后以入内編纂為名,密令這些本來沒有資格的文臣們開始參議朝政。當時大臣上朝都是走南門,而這些學士因為在禁中辦公,所以走北門,也就是玄武門,後來就被稱為「北門學士」。這些學士剛開始還只是武后的貼身祕書或是特別助理,但是,隨著朝中大臣們逐一退休,武后便陸續安排自己的班底,如果資歷淺的人被武后挑中而當了宰相,自然會對武后感激涕零,唯命是從。而這些宰相,也是幫助武后成為一代女皇的主要推手之一。
廢太子
李賢因為哥哥李弘不幸早逝而被冊立為皇太子,他也跟著李世民以及武后的套路,召集了一批學者為《後漢書》做注,除了可以豐富自己的才華,又可以在政治上培養羽翼。儀鳳元年(西元676年) 十二月,李賢將此書獻給高宗,高宗大喜。當高宗想讓武后攝政遭到宰相否決後,開始留心培養太子,李賢處理起國家大事來有板有眼,唐高宗也很高興,專門手敕褒獎。
儀鳳三年正月,因為高宗病重,武后單獨登上了光順門,接受百官及四夷酋長的朝拜,面對這種殊榮,武后想當皇帝的慾望不斷地攀升。而太子李賢的崛起,無疑是武后登上九五之位最大的一塊絆腳石,於是,武后出手了。首先宮中突然傳聞太子李賢不是武后親生的,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
太子賢聞宮中竊議,以賢為天后姊韓國夫人所生,內自疑懼。
這是有可能的,李賢的出生時間是永徽五年(西元654年)底生,而他的哥哥李弘生在永徽三年底,可是他們之間還有一個被悶死的小公主(當時武昭儀生了小公主後,王皇后來祝賀,結果一離開後便死了,武昭儀為了讓高宗討厭王皇后,便悶死小公主,並以此向高宗告狀),兩年之間生下三個孩子,從常理上講,不太可能。而李賢出生的時候,當時武則天的姊姊韓國夫人正深受高宗寵愛,只不過沒有任何名分,因此,非常有可能是韓國夫人生的,因為沒有名分只好讓武昭儀認下,對唐高宗和姊姊的行為,武昭儀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多一個兒子就多一分政治資本。李賢他當然不能問武后說您是不是我親媽?更不能問唐高宗說您當年和韓國夫人都幹了些什麼?也因此他覺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跟武后的關係也越來越緊繃。
另外一個引爆點是一位叫做明崇儼的江湖術士,據說神通廣大且醫術高明,高宗身體不好,當然也就病急亂投醫,找了他來看病,而武后也常常請他來驅魔除妖。明崇儼祈福消災完後難免會閒話家常一番,別的事情不講,他卻對武后的兒子評頭論足,說現在的太子李賢無能,不堪繼承家業;英王李哲行事作風很像唐太宗李世民,又說相王李輪最尊貴。這話傳到太子耳裡,他除了生氣還有焦慮了。生氣是因為你一個江湖術士,豈能評斷皇室,但是你敢這樣說,絕對是背後有人指使,這個人一定是武后,母子關係的緊張,李賢也不得不焦慮。
太子謀反
調露元年(西元679年),深受高宗與武后寵信的明崇儼卻離奇死亡,謠傳說他因為奉承帝后,被鬼所殺;另一個說法就是與太子有關。武后馬上派人立案調查,可是翻遍了洛陽城,卻找不到兇手。政治敏感度爐火純青的武后,知道接下來就要調查太子的東宮,調查東宮總是需要理由,武后在這一點上是老江湖了,她處心積慮地再找機會,時間一長,終於抓到了一個切入點。當時東宮有一位官員上書勸諫太子李賢不要縱情聲色,因為當時太子與一位叫趙道生的奴隸譜一段同性戀曲,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皇宮裡面同性戀多的是,可以用司空見慣來形容,可是武后的政治操作,卻把這件事情搞大了,叫宰相薛元超與裴炎領軍調查,這兩位都是武后剛提拔上來當宰相的,一番嚴刑拷打後,趙道生受不了,不僅招供自己與太子不正當的關係,還招了自己是受太子教唆去殺明崇儼的刺客,這時武后見獵心喜,立刻指示搜索東宮,馬上起出數百件鎧甲,接著當然就是扣上「太子謀反」的罪名,謀反的罪名是從古至今對付政治敵人的大招,長孫無忌也是因為這樣下台。高宗很寵愛這兒子,於是向武后求情,但被拒絕了。武后說:「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
事後李賢被廢為庶人,押送到長安囚禁,從東宮搜出來的甲胄當眾焚毀。審案的宰相裴炎和薛元超都受到了獎勵,分別升任侍中和中書令,武后在宰相之中的影響力又提升了一步。
以下節錄資治通鑑卷202相關段落
明崇儼以厭勝之術為天后所信。常密稱「太子李賢不堪承繼,英王李哲貌類太宗」,又言「相王李輪相最貴」。太子愈不自安。及崇儼死,賊不得,天后疑太子所為。
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趙道生等狎昵。多賜之金帛,司議郎韋承慶上書諫,不聽。天后使人告其事。詔薛元超、裴炎與御史大夫高智周等雜鞫之,於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以為反具;道生又款稱太子使道生殺崇儼。上素愛太子,遲回欲宥之,天后曰:「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甲子,廢太子賢為庶人,遣右監門中郎將令狐智通等送賢詣京師。幽于別所,黨與皆伏誅,仍焚其甲於天津橋南以示士民。
之後立雍州牧英王李哲為皇太子,改元為永隆(西元680年),大赦天下。此時高宗五十三歲,高宗生命的最後階段是在洛陽度過的,我們都知道落葉歸根,高宗為什麼會選擇在洛陽而不是長安呢?其實,這並不是唐高宗的選擇,而是武則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