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麻溝十五號》是近期滿期待的一部電影,因為曹欽榮在《流麻溝十五號》原書中,有關政治犯在綠島生活的描寫篇幅並不太多,而且書中主要的五個口述者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去綠島,第六個施水環只有被槍決前的六十幾封家書文字,也沒有口述。現實上,綠島女生分隊存在時間也只有短短幾年而已,所以看完書後很想知道電影要如何改編這段歷史。
電影開頭看到政治犯互相傳紙條畫面,就知道要以「綠島再叛亂案」為敘事主軸,「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應該也是這段時間綠島最大事件,以這個主軸來呈現當時綠島政治犯的想法與處境再合適不過。
本片基本上把每個真實主角的個性,職業身份、族群省籍等通通拆解,然後重新組合成為新的角色,其中嚴水霞主要參考角色最容易被認出來,畢竟是被判死刑了,是以客家人傅如芝為最主要參考角色,再加上講台語的藍張阿冬護士的職業,杏子的角色應該以女學生張常美跟一直在抬水、抬屎的教師張金杏兩人參考最多。陳萍之前看新聞介紹設定上是蔡瑞月的獄中學生,戲中有一段演到劇團團長要離開綠島時,訓導主任提到之後要把劇團交給陳萍負責,那個要離開的人應該就是蔡瑞月。陳萍一角比較難從《流麻溝十五號》一書看出其主要參考角色是誰(還是我沒有注意到)。
這種把真實人物拆解重新組合成新的虛構角色,可能是要避免把目光過於聚焦幾個真實人物上,畢竟要描寫的是這些女性政治犯的共同經歷,呈現那個時代那個地點她們的集體記憶。書中提到的很多事情,如生小孩,抬水、戀愛、抓耙告密、關禁閉、讀書進修、康樂活動、不合作反叛以及各種思想教育,本片都有盡量把呈現出來。
可能是因為題材敏感,要塞得元素太多、拍攝上考量太多,本片讓我看得有點微尷尬,除了台語夾雜國語的語言用字上有時讓我有點出神,不過已經很努力,不忍苛求。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流麻溝十五號》是想拍成紀實片還是商業片?很明顯看得出來本片在這兩者游移。一方面想忠於史實,一方面又想呈現戲劇上的張力,導致劇情鋪陳上有一些違和感,觀影中我有時不知道要用那個角度來看本片。
片頭看到文策院名字的出現,這大概是讓我最吃驚的一幕,簡直嚇一大跳,一直到結尾看到文化部與影視局等單位名字出現後,才想通邏輯,文策院是本片的投資方,文化部與影視局補助單位,兩者角色不同。既然是投資方,就表示評估本片是要會賺錢的商業片才投資,而不是政府輔導國片的補助邏輯,所以這一部應該是像《返校》的商業大片吧,而非我預期會看到的紀實片。
有關轉型正義的電影,我一直覺得韓國很厲害,能把它拍成很賣座的商業電影,台灣從《悲情城市》開始,幾乎都是拍成非商業取向的電影,除了一部從電玩改編,具有靈異懸疑色彩的《返校》是成功的商業片,其他都是拍給對這段歷史原本有興趣的特定客群看,而不是拍成針對廣大、未知客群看的商業片。如果本片如宣傳專心拍成一部紀實電影,應該可以拍得很好看,完全滿足特定客群的觀看要求,如果放開手腳,以商業片邏輯來拍這片,實際上也很有賣點,可以讓這段歷史讓更多人認識瞭解。但拍成商業片就要所有取捨,劇情上不可能完全顧及史實,塞滿滿滿的歷史細節,而是要讓劇情通俗簡潔,讓更多人看得懂,讓不清楚這段歷史的人有興趣看下去。
所以,本片整體以紀實片為最主要基底,但不時要用通俗商業片的邏輯拍攝某些片段,看得有點令我小尷尬。
最明顯的是片尾蔣介石在家人孫子環伺下,一家和樂地批寫嚴水霞的判刑公文,來對比政治犯的家庭破裂,兒子不認媽媽的艱難處境,然後三個司法人員站著在討論老蔣嚴為復審的意思是什麼。WTF,這些司法人員怎麼突然弱智化了,就紀實片來看是很不好的表現形式,但就商業片來講,是一種幫助觀眾理解故事的手法。但這段很商業表現手法的幽默劇情,減損了本片對蔣家政權的批判力道。就商業片來講,那三個司法人員的討論過程很具有娛樂感,只是放到本片中就是會出現違和感。
扣除到那些企圖以灑狗血、通俗商業手法表現的片段,我是覺得本片拍得還不錯。但參雜在一起,對於特定客群像我,就是會有種違和感,但本片拍攝的主要基調,看起來又很難吸引其他廣大未知客群。
所以本片是會看的就是會去看,我是不太擔心其票房,看到最後滿滿的贊助名單就覺得票房不會太差,但應該很難達到《返校》的水準。
看完後本來不想寫心得,因為不知如何寫。但某人昨晚看完後傳訊來說不好看,所以就試著以回答為何會覺得不好看的方式來寫觀影心得,這算碩士論文常見情形,問題意識寫得很棒,但整本論文最後沒有如問題意識寫的好。大概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