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推《美國動物》!太好看了!
這是四個年輕人的行竊故事。他們心血來潮、厭倦平凡且重複的人生、渴望義無反顧完成一件大事、跨越一些自己從來也不敢跨越的界線,於是決定偷大學圖書館裡要價連城的藏書——集結奧杜邦畫作的《美國鳥類》。
電影一開始就告訴觀眾:
劇情穿插著現實人物的訪談真的很棒,真實生活裡的他們回首過去這段犯罪過程,與觀眾分享他們的記憶與心境,像某種畫外音,格外觸動人心。我真的很喜歡這種講故事的方式。
我最喜歡的一幕,是他們開車準備去實行犯罪時,車窗外飛逝的社區風景裡,真實的主角——坐完牢的史賓賽——靜靜地凝視著他們。
那是一道難以言喻的目光,彷彿人都會有突破心牢的欲望與衝動,可是有時候,所謂突破,不過是進入另一個牢籠。你想回去勸勸當時的自己,可是有些事情、有些傷害,永遠無法重來或復原。最有趣的是,真實的他們在訪談中,記得的內容有時會有出入,誰提這個主意、誰做了什麼事,甚至最後開始懷疑一切。
我想到大學時在課堂上經歷的實驗:教室裡助教上課到一半,突然有個男子從門外衝進來,對著助教狂罵,甚至激動的上前揪住他的領子。全班都驚呆了,另一名助教趕緊隔開兩人,然後將他們帶出教室。事後我們才知道他們是為了某個研究而演戲(人生如戲啊嘖嘖),助教隨後發了問卷,詢問大家這起意外發生了多久時間、衝進來的男子長什麼模樣等等。
結果證明大家的記憶力相當不可靠。明明我們都親眼目睹一切,但依然記不得吵架男子的衣服顏色。容我炫耀一下,我大概是全班少數回答時間正確的人,大家都會不由自主誇大時間,說經過五分鐘,但其實只有30秒!
《美國動物》的導演說,他希望藉由當事人講述內容的矛盾,讓觀眾理解「故事是如何被虛構化與錯誤記述。」有時,所謂的「真實」,是建立在我們真切相信的「虛假」上。
別對「事實」或「真實人生」,有錯誤的想像啊。
以下小雷。
這四個年輕人都深陷某種平凡,所以渴望改變。可是一如最後那位被傷害的圖書館館員所言,想要改變自己有很多方式,最不應該做的,就是造成別人的傷害。「我覺得,他們都是自私的人。」她說。
華倫在訪談片段中直言:「有時你會有很多東西可以證明你很特別,但事實是,我們都很平凡。」也許,有些犯罪的動機,如同《博物館偷很大》裡的胡安,就是想要某種足以翻轉人生的重大改變,讓自己不再平凡。
真實人生的「平凡」,有時需要人們鼓起勇氣面對。
史賓賽夜跑時,隱隱約約看見的那隻鳥,宛如一種天賜的勇氣,讓他沒有停止犯行。可是出獄後的他,成為了擅長畫鳥的畫家——也許當年看到的那隻鳥,其實是告訴史賓賽,不用犯下滔天罪行,你也能在生命的道路上展翅飛翔。最後他以破碎的紙片拼出了那隻鳥,不知為什麼讓我很感動,像垃圾依然開出一朵美麗的花。
一種老套但溫情的呼籲:只有我們自己,可以定義自己的價值。
《美國動物》寫實的呈現了青少年犯罪的左支右絀,以及犯罪當下的各種真實情緒。一切未經美化,這畢竟不是天才犯罪電影,這是現實人生。我看得好緊張,有種莫名的代入感,彷彿我也是那不斷徘徊的中二青年史賓賽、推動大家前進的衝動華倫、頭腦清楚的乖學生艾瑞克,與最後加入的健身男查斯。
我們永遠會好奇沒有選擇,或不敢選擇的那條岔路,盡頭會是什麼。但人生本來就充滿無數個選擇,失去與得到是一體兩面的事。別輕視現實,也別逃避所有必經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