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假期最末一天,我進了戲院看了「悲情城市」,當年上映時我並沒有去看這部隱約訴說著台灣曾經發生過的悲情故事,但因此片重新繁榮的「九份」倒是去了無數回。
印象中當時台灣有幾部刻畫著九份,金瓜石一代的國片,「戀戀風塵」「多桑」都有進戲院觀賞,唯獨此片感覺訴說著「悲情」而望之卻步,年輕的心怎會選擇這樣的影片來觀看,「聽說很悶」「不知道在演什麼」「幹嘛去看那麼悲的電影」 ......那一段課本都未提及的模糊的歷史我也不大想要去碰觸。
電影一開場,翠綠的山巒熟悉的場景出現在眼前,前兩天才去這裡看看陰陽海和壯闊的海天一色就在眼前,英姿煥發的「梁朝偉」走在這段碧綠山巒中,接著出現好個熟悉的面孔「陳松勇」「陳淑芳」「吳念真」「詹宏志」「阿匹婆」 「李天祿」..... 內心好激動 ,有些演員已離開人世了。
這部電影其實是訴說著「台灣」一段很混亂的時期,日軍戰敗投降後等待新政府的時期人民失根的心無處安放,接收台灣的新政府在與台灣人民的磨合期,雙方缺乏溝通與相互同理的情況下,發生的衝突與鎮壓,在動盪的數十年間陸續發生的一些在當時無法被訴說的「白色恐怖」,透過這個繁榮的山城裡一個家族的遭遇,來描繪出那段無法說出的血淚時光。
電影描述得很隱晦,如果沒有讀到那一段歷史背景的人應該無法看懂劇情中的一些情節,我想當時年輕的我如果進戲院看完應該也會一頭霧水的直說「悶」啊!
經過了33年後此片在重新上映,隨著一些史料的重現與民主意識的成型,也慢慢體會出當年「侯孝賢」導演拍攝此片的勇氣,揭開歷史事件的一小角,在當時剛解除戒嚴時是要多麼的小心翼翼....直到今日他在訪談中有道出他當年的忐忑,所以僅能以無法直說的「隱晦」「壓抑」,來讓知道那段歷史的人「心領神會」。
那些莫名被消失的「知識份子」很多都是「台灣菁英」,若他們還在世絕對是點亮台灣的一群人,但就默默的被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後代子孫也背負著莫須有的罪名在驚恐與蒙羞中度過餘生,雖然政黨輪替之後,歷史的真相得以慢慢拼湊還原,但那些無法安息的靈魂需要被撫慰,創傷被看見才是真正療癒的開始。
這部片在當年一舉奪下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陳松勇」也因此片奪得金馬獎影帝,他在劇中飾演的角色將台灣人的氣魄與良善發揮得淋漓盡致,整部片的鏡頭與場景都極具美感,將當時從礦業沒落後的九份金瓜石又從新以「觀光」繁榮興盛起來。也帶動了國片邁向國際的新篇章。
小時候總是覺得台語歌怎麼都那麼懷憂失志,講台語是低俗的語言,沒有經歷過在學校講台語要被處罰的人實在無法想像,但透過這部電影感受一下我們沒有參與的年代,才能了解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深深烙下的痕跡,或許我們應該往前看不必頻頻回首,傷痛會隨著時間沖淡一切,但當我們用一生治癒「童年」帶來的「創傷」的同時,「歷史的創傷」「國家的創傷」「人民的創傷」是否也應該先被看見才能和解與療癒,也是需要給予一段漫長修復的過程而最終放下?
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在成長過程中也十足的看著台灣在演化與轉變,民主化的過程也充滿著動盪與不平靜,但有幸台灣雖然在風雨飄渺中一路走來,人民的眼睛與智慧愈來愈可以不被政黨操弄,在民主的道路上穩定的與世界接軌,走過悲情的城市也不再悲情,更鍛鍊出一股新的能量。
當我們放著二二八連續假期享受天倫歡樂的同時,也默默的在內心為曾經經歷過這段歷史的所有台灣人及後代獻上「深深的敬意」,那些被刻意隱藏遺忘的血淚斑斑終究會照見陽光,也祝福與感恩著此刻我們的民主與自由。
電影結束在一封家書中,信中的男主人已經被失蹤下落不明,而留下來的另一半必須堅強的帶著幼子繼續生活著,透過書信的聯絡讓遠在山裡的家人知道目前的訊息,片尾曲悠悠揚起,螢幕上滾動著所有演員和工作人員的名字,我暗自慚愧着當年沒有支持這部讓台灣揚名國際的好片,只選擇遊玩因此片爆紅的九份「阿妹茶樓」「昇平戲院」踩著「復古石階」。
而隔壁座位傳來一位年輕女孩的聲音對男友說:「誒!你不覺得我們花這個錢來看這部片根本浪費錢?」「看不懂在演什麼?」雖然我心中很想回答她「怎麼會?我看完很感動」,這時女孩的友人回她:「還好啊!我有讀過這段歷史,我知道它在演什麼 」我想這就是這部片暌違 33 年後再從新上映的真正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