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人的台北紀行 #SP 肉桂捲大亂鬥 II〉
。前言
先打好打滿的預防針:吃開心吃趣味的,幾間我特別喜歡的店家會多寫幾句。口味和評價都是很個人的東西,這幾間也都是一時之選,排名僅供參考;不考慮歐式美式肉桂捲差異。
先上一下這系列的起點:
距離第一篇肉桂捲大亂鬥相隔有三年之久,中間還夾雜了一次
司康一次
蛋黃酥一次
可麗露,還有私下吃了又吃了不知道多少個肉桂捲。
本來這篇文章是有點猶豫的,同一個系列同一個品項要寫第二次的時候往往會失去不少動力,這次登場的前三顆又多少有點讓人失望,開始的期待與興奮逐漸被澆熄之後連續來了三顆心頭好,快樂值就這樣隨著澱粉血糖一路往上飆直到吃完之後立刻睏到小睡了一段時間。
本來覺得平均很普通沒必要寫,後來覺得應該也要為了這份普通而寫。
——這個普通,可以說是集體意識的一種成功。
。所謂「普通」好吃
台灣平常比較少這種語境的使用方式,但換個東西來舉例的話我想大家應該會很快可以了解:像是肯德基麥當勞的炸雞、像是鬍鬚張的滷肉飯——要說多好吃可能不至於,但你光是以文字的形式看著這幾個字就能夠清楚知道它們的價位、它們的味道,甚至可以舉一反三立刻說出如果要更好吃的話推薦哪間哪間,如果要更便宜的話可以考慮哪間哪間。
我認為這樣的標準值是促進整個市場對於食物價位味道整體上升很重要的一環。
這幾年肉桂捲的發展也給我一種強烈的這種感覺。
三年前那時候肉桂捲就已經走在一條蓬勃發展的路上,或者是咖啡廳或者是麵包店,又或者是隨著宅配興盛之後各種手作肉桂捲云云;而在這三年間依舊有更多的麵包店咖啡廳自家手作加入這個競爭市場。
台灣向來喜歡跟風,而這樣的跟風往往有些良莠不齊,但肉桂捲卻因為這幾年的興盛而有了一個被評判的基準空間——雖然它是個很極端的食物,能夠考量的點太多,光是麵包體、醬料、沾醬、佐料等等就有完全不同的客群,但在大量投餵之下我認為現在還能好好在市場生存的肉桂捲幾乎都是通過層層考驗而留下的。
當然還是得承認,能夠讓生命延續這件事有時候也不一定單純依據好吃與否;譬如常見的在沾醬上投入黑科技、譬如砸廣告上鏡等等,但整體而論我很喜歡這種成熟的市場狀態:店家能夠獲得應有的評價,而消費者也不太需要擔心是不是會踩到雷的問題。
這樣「普通」好吃的基準,我很喜歡。
。計分方式
這次的計分方式稍微比較複雜,雖然是為了追求客觀的最後反而是過於客觀少了點什麼。
項目分為:麵包體、肉桂味、Topping。
可是對我來說,這樣三項綜合起來最高分的未必是最好吃的,儘管避免了一些爭議像是有人不喜歡醬料有人不喜歡堅果,可是相加起來卻絕對不會是針對整體的評分。
但畢竟本來就只是大家習慣性的開心聚會,我覺得就不要在意太多。
除了分數排名之外我有簡單紀錄當時的感受,順便在展開聊一些這次我自己特別喜歡的肉桂捲。
(「胖死我太太」第一次和第二次大亂鬥都沒有登場但其實家裡已經吃了三四次有,我認為這間的製作工藝和沾醬都完全無話可說真的就是要讓人胖死,是非常愉悅的那種肥肥風格,單以我個人來說它在兩次的評比都是毫無疑問的前三競爭者)
。排名與簡評
這次的參賽肉桂捲都是依照店家的建議烤箱回烤然後均等分,或許和店家最完美的呈現有些差異但應該是在有限條件下能夠做到盡可能的最好了。
排名因素很多,看看就好,分數表在最下面。
Omia(4):麵包體有點太軟,兩種醬的風味都不錯,可惜口感稍微有點欠。
+1肉桂捲(6):醬的存在感和需求感過高,本身普通。
Twin Brothers(10):肉桂味道過於刺激,剛入口感覺微妙,很需要堅果把醬料味道拉回來。
Janet's Bakery(2):口味幼稚但水準很高,可能肉桂味在平衡稍弱但整體來說反而較為順口,醬存在感比較偏向和諧而非突兀的加法。
Boulangerie Ours(5):麵包體好吃雖然沒那麼捲,風味適中平衡不錯,目前僅次於2號(Janet's Bakery)喜歡。
Boulangerie et café Main Mano - 曼瑪儂(7):不同物種但是很好吃,不給分。
餐桌上的烘焙(8):微妙豆漿感,普。
Rise Bakery(9):很好懂,整體評分而言很高但是肉桂嚴重不足。
胡三(1):依循基準,切合主題,可能味道不會特別突出但基本功很好,咀嚼時的肉桂香很剛好。
味覺的感動(3):醬香突出,麵包體稍弱,焦糖下手不太客氣喜歡的人會很喜歡,威士忌的香氣也不錯。
我個人當天最喜歡的三顆分別是Janet's Bakery、Boulangerie Ours、Rise Bakery,然後覺得胡三和曼瑪儂也都非常值得拿出來一提。
Janet's Bakery是非常工整非常工藝的高完成度和精緻度,無論是肉桂捲本身或是醬料的輔佐都非常剛好,醬料不會喧賓奪主同時又能提供不同的風味,我認為除了訂購比較麻煩之外會是很多人的天花板——尤其是這種正中直球的對決方式應該會符合多數人的口味。
Boulangerie Ours在這次的評分三原則下會稍微可惜,但我自己覺得麵包體是前幾名好吃的,是顆非常非常耐吃的肉桂捲,可惜其他方面較為均衡,衝擊力需要細細咀嚼。
Rise Bakery就跟評語差不多,好吃好懂,但肉桂味不夠對當天的評比來說很致命。
Rise Bakery檸檬糖霜雖然不算少見但在這次評比有點太過突出
胡三也挺值得一談的,他可能是最標準最切題的參賽選手,在當天三項的評判原則下它可以說是中了又中,各方面的平衡也都不錯,無論口味喜好差異如何這可能都是一顆最大公約數。
曼瑪儂是我姐和我近來前幾名喜愛的麵包店,本店在日本東京。我覺得它遊走於日式和歐式兩種風格之間,然後非常漂亮地在兩邊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唯一比較讓人苦惱的大概就是價位這個亙古不變的問題了——但價位不便宜之外偏偏它的餡料和麵包卻又真的非常有誠意非常好吃,很容易讓人感覺到混亂。
我曾經有想要寫篇專文,但後來就忘記惹呵呵。
它這次參戰的品項其實是硬要塞進來的,和第一次大亂鬥時的Purebread Bakery的肉桂麵包有些類似,是顆吃起來非常好吃,但會讓人懷疑「捲」在哪裡的本質問題。
曼瑪儂則是更像是可頌的麵包體,好吃但是容易被判喪失資格這樣。
分數表:
。後話
血糖過高真的是件太過刺激的事情,十連顆然後中途又會忍不住手賤嘴饞把多出來的吞入腹中,每次吃完都是又爽又想死的屍體模式。
第二次的肉桂捲大亂鬥比起排名,我覺得更像是在茫茫肉桂捲海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口味,每個人對於口感、口味、佐料追求的永遠都不會是同樣的終點,一排吃下來之後最興奮的大概是找到契合的愛店那個瞬間吧。
相隔整整三年,下次應該又更為遙遠;希望這篇多少有些閱讀的樂趣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