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英文過境美國、2024年台灣總統選戰開跑際,馬英九赴陸祭祖注定無法外於政治。
首先是民進黨陣營,其早在馬英九尚未出發前,便動員巨大資源形塑攻訐議程,指稱此行是要「密商統一事務」、「作統戰樣板」。3月27日馬英九一行人飛抵上海浦東機場後,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上海市委常委張為、國台辦聯絡局局長孫升亮、上海市台辦主任鐘曉敏等人前來接機,然因同日上午曾有台媒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丁薛祥將親自前來」,故民進黨趁此借題發揮,嘲諷馬英九「被當省長對待」、「連特首待遇都不如」,再配合「現場連紅地毯都沒有」、「報道中毫無頭銜」等敘事,形塑出了「馬英九被降格」的屈辱形象。
國民黨陣營的反應則相對複雜。由於擔憂被民進黨「抹紅」、與「促統」符碼掛勾,其在馬英九行程曝光之初,並未積極回應,甚至可謂刻意低調,意在緩衝此行對2024年總統選戰的負面影響,20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一席「相信馬英九會堅持中華民國立場」發言,便體現了此一心理。但28日馬英九敬謁南京中山陵後,諸如「國父孫中山先生畢生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到今天已經112年了」等言論,似乎又讓國民黨恢復底氣,開始宣傳馬英九敢於表述中華民國、自稱總統,是史無前例的驚天大突破,同時質問蔡英文「敢在美國人面前自稱中華民國總統嗎」?
觀察藍綠上述過招,「降格」與「突破」的攻防基調已然成形,也連帶調動起台灣討論馬英九此行的輿論風向。而兩套作用看似立場相反,卻源於類似的政治訴求,往復之間,盡顯台灣社會面對此事的複雜立場。
「降格」與「突破」各有選舉需求
首先觀察馬英九出訪下的台灣政治氛圍,單純由選舉視角來看,202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牽動兩個涉陸關鍵議題:「拒統」與「避戰」。
其中,「拒統」無可否認已成台灣主流民意,也向來是民進黨的表演強項。正因如此,民進黨得以執政多年,即便台灣經濟迅速衰退、治理問題層出不窮,其民意基礎依舊強大。當然從現實視角來看,民進黨所為其實無益「拒統」、反而更像「暴力促統」,但在泛綠輿論場內,民眾並不認為「拒統」的盡頭便是戰爭,反是認為只有「拒統」才能「避戰」,故對民進黨「霸氣回應」的政治風格拍手叫好,對美國武裝台灣的提議如沐春風,並將主張「避戰」者盡數打為「投降主義」。換言之,便是分別提取「拒統」與「避戰」的部分內涵,組成了「避戰的拒統」。
而細究「避戰」話題的起源,其成形源於中美關係惡化下,美國對印太地區的再武裝,以及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各種慘烈場景的輪番衝擊。對苦於兩岸論述的國民黨來說,其原本深陷「中華民國拒統」的話語泥淖中,如今面對戰雲密布的台海議題,可謂意外尋得一展身手的新天地,只是在選舉政治桎梏下,國民黨仍要強調自己的主張不僅是「避戰」,更是「拒統的避戰」。
由這一基礎來看馬英九此行,便不難理解藍綠何以會有「降格」與「突破」的政治攻防。民進黨所謂「降格」,源於其既定的政治需求:一是強調中共打壓台灣,二是反襯國民黨卑躬屈膝。平心而論,如若今日真是丁薛祥前來接機,民進黨依舊不會放棄輿論攻擊,只是重點會從強調中共打壓移到國民黨卑微,高喊北京「禮多必詐」,並稱馬英九此行已不僅是「統戰樣板」,絕對另有「密室協商」,要洩露台灣機密。
歸根結柢,民進黨之所以稱馬英九此行被「降格」,關鍵不在中共以何種規格進行接待,而是民進黨必須藉此鞏固其終極論述:卑躬屈膝不能換取和平,民進黨「避戰的拒統」路線才能真正保台。
而國民黨之所以強調馬英九此行有所「突破」,也是出於類似的政治訴求:一是強調國民黨仍維持「中華民國」路線,並未偏離「拒統」民意太遠;二是以北京默許馬英九口出「中華民國」,來反襯民進黨只會破壞兩岸溝通,於「避戰」無益。然若馬英九未有此般表現,國民黨便也不會如此回應,而是會像20日的朱立倫般,表面上說著「相信馬英九會堅持中華民國立場」,其實意在隱形切割馬英九,希望維護國民黨的「拒統」形象,並將馬英九當作「外於國民黨的實體」,稱此行目的還是祭祖這一私人行程,接著私下抱怨馬英九讓國民黨選情流血。
說到底,國民黨的敘事鋪排同樣是為成就其選舉論述:換取和平不用卑躬屈膝,國民黨「拒統的避戰」路線才能真正保台。
藍綠現行主張都有極限
但跳脫選舉政治的視角,真正聚焦兩岸問題的解決,不論是「避戰的拒統」或「拒統的避戰」,其實都有其極限與不足。
民進黨操作「避戰的拒統」,其實眾所周知極難兩全。民進黨雖高聲宣稱,延長兵役等舉措是要展現台灣不懼一戰的決心,從而嚇阻北京的武統意志,但北京的思路未必如其所臆。長年以來,中國之所以能有「不必急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餘裕,一是因為美國尚未在印太戰略視野下大打台灣牌、於台海問題反覆「切香腸」;二是因為兩岸的軍力差距愈發巨大,台灣明顯是落後的一方。但民進黨對美國武裝的不加反抗,正在改變前述兩大情境,台灣問題當然是中國核心利益、但本非首要議程,如今卻在民進黨甘於融入印太戰略進程下,逐漸成為急迫事項。
民進黨雖頻稱備戰才能避戰,卻無法迴避以下現實:在其執政下,台海中線不復存在、解放軍機屢次出沒,更在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atricia Pelosi)訪台後,遭遇了解放軍的圍台軍演。民進黨所謂「避戰的拒統」,其實正讓台海戰雲密布。
而國民黨主張「拒統的避戰」,在北京沒有急切解決台灣問題的需求下,確實可讓台灣繼續孤懸一方、享受九二共識的小確幸,卻終究不是長久之道。尤其在兩岸互信已被民進黨與美國嚴重破壞後,「拒統的避戰」究竟是以「拒統」為主、還是以「避戰」為本,恐怕不只台灣選民有此一問,北京與大陸民意同樣好奇。
且國民黨雖欲以和平交流的政治敘事,來與民進黨進行選舉市場區隔,卻正面臨一大考驗:若2024年總統大選仍由民進黨候選人勝出,其是否會自我檢討「拒統」成分不夠,並在希望勝選的考量下,強化自己的「拒統」色彩,導致其兩岸論述與民進黨日漸趨同?若2024年總統大選是由國民黨候選人勝出,其是否能抗阻美國的印太戰略動員壓力,讓北京仍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抱有期待?
回顧2005年4月26日,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登陸,訪問南京、北京、西安及上海,並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是國共兩黨60年來的首度會談,時稱「胡連會」。彼時雙方曾提出五項願景:在認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進恢復兩岸談判;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促進兩岸在經貿交流和共同打擊犯罪等方面建立合作機制,推進雙向直航、三通和農業交流;促進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談判;建立國共兩黨定期溝通平台。上述主張為往後的兩岸交流奠下不少基礎,前國台辦主任陳雲林便曾在2015年的「胡連會」10週年研討會上表示,「胡連會」所提五項願景多有進展,如今僅剩「達成和平協議」未能如願。
在兩岸互信低落的現況下,馬英九祭祖行當然具有積極意義,且是以實際行動傳遞了兩岸和平交流的渴望。但從長遠視角來看,此行應該要是台灣爭取和平的起點而非頂點,馬英九已不具有黨職,此次也強調祭祖、文化參訪及青年交流,與當年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分登陸會談的情境有所不同。從現實層面來說,台灣要鞏固和平,便不能僅賴馬英九一次祭祖,而是要有更多建設性行動,超越現下「拒統」與「避戰」的相互牽制,為兩岸互動另闢新局。
原文發表網址:
20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