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前看一本書,覺得不錯,可能會說:「這本書好有內容啊!」認識了一些蘊含不錯的人,也可能會說:「啊!他好有內容啊!」但是隨著時代意義的不同,「內容」的定義可不一樣了。
每個故事都有它的發展史
先從人類經濟交易的模式來看。在不同時代裡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而有著不同的「成品」來完成生活中必須的交換。
遠古或早期的時候,人類生活仰仗著農業、漁業、林業、漁業、牧業等直接取自天然資源開發和生產,當時生產出來的成品叫做「產品」。人們拿這些「農產品」、「漁業產品」、「林業產品」作為交易的商品,發展自己的行號、成立自己的事業(註:第一產業)。
後來因為生產技術的變革、生產工具的改進,或是工業革命的發生,人們開始從事礦業、製造業、水電、煤氣和營造業等實體經濟產業,將農林漁業提供的原料進行加工,這時生產出來的成品叫做「商品」。人們拿這些「商品」作為交易之用,用以發展自己的事業、成立自己的王國。伴隨的高效率和方便性改善了大部人的經濟狀況以及生活習慣(註:第二產業)。
而後,隨著大部分人經濟狀況的改善,注意力漸漸放在生活品質的提升,重視服務及個人成就感的提升,一改過往只重溫飽的生活。於是發展了如:金融、保險、不動產、運輸、倉儲、通訊、工商服務、公共行政、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等以生活服務和資訊等非實體經濟的產業行業。這個時候對應的「商品」叫做「服務」或「尊重」或「價值」(註:第三產業)。
產業面的變遷,隨著時代洪流的衝擊有了突破性的改變。人們開始不再只是著重農漁產品的生產或工業商品的製造,也不是純然要求別人為自己服務,取而代之的是積極推升個人成就感實現的需求。
只要透過科技設備,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故事加以創作成為「數位內容」,不再需要借助農業生產、也不需要借助工廠製造、也無需借由公司的推廣營銷,就可以自產自銷,成為新興的交易「商品」。
網路帶來的內容訊息量,已經多到讓我們無法離開它。一天24小時的作息都與網路息息相關,除了維持網路友誼之外,我們需要時時不斷地接收各類訊息。無時無刻擷取大量的「內容知識」當作工作、休憩、人際互動…的參考,藉此放鬆心情、紓解壓力或提升生活品質,又或認識新朋友、交流意見、分享生活,只有益發加重對內容信息的依賴。
這種生活模式慢慢地發展為自成一套的新興產業 -- 內容產業(註:第四產業的一部分)。
讓內涵變成內容,實現人生
每個人卻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形式和平台,來開展自己的生活。
花一點時間,利用唾手可得的自然資源、天然風光、動植礦物、生命故事、生活經驗、任何素材或元素,加上相機、錄影機、編輯軟體、燈光音樂等製作成各種的「文案、文章、電子書、影片、短視頻、音樂、遊戲、動畫、漫畫、貼圖、微電影、教育課程、直播…」等內容形式,透過網路、電視、電影院、音樂串流平台、電商平台、文字創作平台等管道,如:YouTube、Podcast、Twitch、Instagram、TikTok、Facebook、Potato Media、Vocus、各部落格平台等傳達給大眾。除了可以表達自我,也可以向他人提供知識、娛樂、教育等服務。
當然,本篇文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強調「內容產業」其實需要更多「創作者」的投入。
透過「內容」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發揮創意、貢獻知能,能讓更多人看到你的才華,提升知名度或品牌能見度。甚至還可以透過廣告、贊助、直播、線上課程、商品銷售等方式,賺取「內容創作」所產生的收入,實現「內容創業」的願望,享受「內容變現」的被動收入,完全讓自己成為走在潮流前端的「創作者」。生活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也是娛樂,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度假,卻不因工作而壞了度假的興致,讓工作也呈現度假風,讓生活品質更提升,變得更新穎!你會發現生活是動態的,絕非只像宅在家、坐辦公室的靜態人生!
「內容」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生成的獨特產物。沒有人偷得走你的創意,它在你的生活中源源而生,即使別人想仿造你,那也只有外表,偷不走精髓。動感的生活只會更豐富、更多采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