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人,最近寫的文章都和他有點關係,很難說清楚是因為他總在身邊打轉,還是他的問題和分享總能激發我創作。言談間會覺得他是一個故意孤立社會,不願意妥協亦不屑主流價值觀,對世事資本主義運行抱有不滿,認定自己要做薪金小偷,生活日常還是妥協於世俗,做著自己不太喜歡的工作繼續生活。
這樣的一個人叫我看一套叫《Beef》的劇集,故事講述兩個路怒的人因為一次衝突互生巨大的恨意,互相報復之後無法收場,到最後被困山野後互相了解釋懷的故事。雖然我嘗試用三言兩語總結故事,但故事裏埋藏了許多伏筆和隱喻,許多台詞和場景都令人反思發人心省。
故事的設定就很有趣,兩個亞裔移民後代在美國努力生活。碰巧前些日子,和成長在香港,在美國生活的華人朋友聊天,講起在美國幾乎每個人都帶著一個努力維持的精美面具。曾經的美國夢依然存在,那依然是一個相信努力就可以向上爬的社會,但那一份對努力的需求卻是越來越大,大得要掩蓋本來的自己。強迫每一天醒來的自己都在完美狀態裏,有效率地買杯咖啡,正能量滿滿地分享今天的自己做了或是遇到了什麼趣事,很wholesome。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的Amy Lau,很完美地維持住了自己的精美面具,經營著一間植物店,籌劃著一單出售交易,即將擠進上流階層。說話慢慢的,看似充滿禪意又聰明,在白人圈子裏輾轉自如,被邀請到精英圈子的派對吃著珍貴的亞洲蘑菇。住在富人小區一個偌大精緻的房子裏,和著名藝術家後代結婚,育有一個天真可愛的女兒,擁有完美的家庭。
面具下面的Amy,為著植物店日夜奔波營營役役,為了交易討好獻媚他人,自己滿腔的情緒壓抑無處釋放,心底裏不屑精英圈子的無腦行為和膚淺。設計了一個自己喜愛不過時又充滿品味的精緻房子,自己卻沒有時間享受在房子裏的閒適時間,丈夫的母親處處看不起自己,和自己作對,虛偽地支持沒有藝術天賦的丈夫的創作,家庭經濟完全依賴自己,丈夫無辦法理解自己深層的情緒,只懂叫自己保持冷靜,為了維持家庭拼命生活,經常遺憾沒有時間陪伴教養女兒。
Danny Cho也是一個日夜奔波的角色,一直努力寄望在LA買房子,讓父母從韓國回到自己和弟弟身邊,不長進的弟弟沒有正職每日流連在電子遊戲和加密貨幣炒賣中,弟弟沒有繳付房租的能力,日夜相對卻無辦法和弟弟真心交流,靠做著不同的雜活謀生,活在父母對自己娶個教會裏認識的妻子安家的期望裏面,覺得自己無能多次想要了卻自己,卻又被重擔拖住連自殺都下不了手。
雖然如此,在外卻仍是笑面迎人,帶著假面具與人推銷自己,遇到前女友的老公挑釁卻假裝聽不懂地迴避。假裝堅強太久想要哭也很難,特意去了教會在敬拜之中讓自己在主面前卸下重擔的時候,崩潰大哭。
是不是長大成人的證明就是學會壓抑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像個孩子一樣鬧騰。這段時間對生命的感受很大,覺得自己有許多事情沒有想清楚,日子卻就這樣過去了。他一直叫我多寫文章,他說每次抒發都是因為有慾望,我想他的意思是有抒發情緒的慾望吧,而寫了文章的確有感覺比較舒服。
一直看一直覺得他們很可憐,活在鼓勵大家壓抑情緒的環境裏面,他們沒有我幸運,身邊沒有鼓勵他們用寫字發洩的人。兩個拒絕面對自己真實情緒的人在一場路怒之中結仇,互相報復的時候將自己心底裏那股壓抑完全地發洩在對方身上。
知道這是一個有點誇張荒誕的劇本,但每一個角色都營造得很立體,每一個人的掙扎都很真實。
Amy 壓抑的性格部分也源自於壓抑的家庭,小時候看見父親出軌,想要告訴母親,但原來母親早已知道,甚至要Amy 不要再提起。父母親吵架時脫口而出的根本不想讓Amy 出生,認為她是家庭的負累。所以長大後的Amy 要很努力成為成功又強勢的人,很努力成為支撐家庭的人,同時很懷疑世界上究竟有沒有unconditional love。
Danny 童年被同學欺負,不想去上學,面對孤獨的唯一解決方法是依賴弟弟,希望弟弟永遠和自己在一起,甚至不惜偷偷毀掉弟弟的大學申請。最後弟弟如願無法離開自己,只能賴在家中,卻也因為太近,日子久了缺乏真誠的交談。而自己則背起了照顧整個家庭的重責,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George 在溫室裏長大,沒有體驗過人生的拙境,但也因此無法共情Amy 和身邊的人。人生太順利,沒有什麼需要自己動手,沒有藝術天份,作品只能在家裏和妻子的植物店裏放著,家裏發生什麼事都要找人解決,時常感到自己無能只可以依賴Amy。Paul 活在哥哥的陰影下,只空有夢想,沒有面對過現實,也沒有去闖闖的機會,覺得自己沒有被看見的時候。Jordan 過著假面人生,沈迷於經營自己的圈子,但卻心知身邊人都有所圖,就用著別人的慾望操縱他人,最後沒有被真心以待,死在身邊人手中,死在自己華美的家中用來保命的panic room。Naomi用盡力擠進菁英圈子,為此拼命改變自己迎合有權勢的人。Fumi 自藝術家丈夫過世後孤獨感無處安放,入不敷支卻繼續豪買生活,把消費和透支習慣歸咎為藝術家性格,知道自己兒子不能獨自立世,平日頂撞卻在重要關頭只能承認對Amy的依賴。
整套劇短短十集裏,金句橫飛,卻又能在細節裏建立角色和故事的氛圍,埋藏的黑色幽默讓你會心一笑。
故事的最後把兩個人困在荒山野嶺之中,誤食野果食物中毒的二人以為自己即將死去,攤開肚皮直面自己人生的困擾和感受,也因此共情對方建立感情。
幻覺開展於Amy 用以為是槍的木頭,或者以為是木頭的槍,慣常地虛張聲勢對Danny 大叫,卻是無助地叫他不要離開自己,兩人也因此開始向對方坦露自己內心的脆弱。最後的10分鐘裏都是兩人的獨白。兩人互相問著對方無厘頭的問題,又再無厘頭地回答著。兩人互相無厘頭地坦白著,又無厘頭地安慰著對方。各自與不同人的回憶和對話不停浮現腦海,造成他們那些被掩蓋著的情緒的原因慢慢被揭露。
「為什麼亞洲人大多都乳糖不耐?」
「不要再像June一樣問我問題了。」
「時間怎麼變得不合理了?」
「我們結怨那天,我正要退回我用來自殺的炭爐。」
「或許世界都想要讓我消失。」
「What if 家長都把自己的創傷尿到下一代身上,就像我們把營養吸收把廢物尿出來一樣?」
「那麼我想知道是誰尿出第一泡尿。」
「猴子進化之前是海綿。」
「我們以前有尾巴。」
「我想吃burger king了。」
「八十後都被快餐,糖果和二手煙害死了。」
「我們就是資訊爆發年代的實驗白老鼠,我們都不用去搜索,就一直接收著社會灌輸給我們的色情片。」
「或者我們是造成窒息癖的原因,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這不是常見的。」
「我應該多認真和Paul聊天的。」
「我覺得他只是想被看見。」
「我們都是這樣的,不是嗎?」
「我不想讓人看見真正的我。」
「我討厭George的花瓶,但我無法告訴他,就和很多其他事一樣。」
「當你感到無處為家的時候,你就躲進自己的殼裏。」
「我一直在嬰兒時的June身上尋求愛,無論我做了或者沒有做什麼。」
「但她長大了,她的愛加上了條件。」
「就像你給我那個餅乾,我就給妳一個擁抱。」
「後來我發現即使是嬰兒的愛都是附有條件的,得不到就大哭大鬧。」
「有行動能力和力量的嬰兒就是連環殺手。」
「但,我卻希望這個嬰兒可以完整我,當George和工作都不能的時候。」
「為什麼要快樂這麼難?」
「我感覺你在我腦子裏面。」
「等等,你曾對著我的屁股照片打砲嗎?」
「沒有關係,Danny,我們都做過不光彩的事。」
「沒有空白,就沒有形狀。」
「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
「我們被困住了」
「每次你要抓住什麼的時候,它就溜走了。」
「那感覺像一片空虛。」
「不完全是,他是一種實在的虛無。」
「就在表面之下。」
「你覺得其他人會有這樣的感覺嗎?」
「也許我們不正常,也許我們是神經病了。」
「又或者正常人才是妄想的神經病。」
「為什麼上帝要創造這樣的世界?」
「也許上帝即萬物,上帝就是我們。」
「也許上帝只是不想要獨自感受這世界的虛無。」
「我從來沒有這樣和別人聊天。」
「我也是。」
「我覺得我們要死了。」
「我也覺得。」
「我看見了你的生命,你這小可憐。」
「你只想要不再孤單。」
「你不用感到羞愧,沒關係的。」
「我看見了,你不用隱藏了,沒關係的。」
「我們應該多聊天的。」
「太遺憾了。」
「至少我們聊過一遍了。」
「這真的很好。」
認真對話過,找到能了解和共情自己,找到能看到自己真實一面的人以後,Amy和Danny整個人都變得鬆弛起來,笑都更開懷了。關於要回到那堆等著自己的爛攤子,兩個人抱著總要面對的心,選擇慢慢走,選擇享受一起走,選擇幫助對方,選擇陪伴對方,一起重新發現原來LA很美麗,原來LA的美只是被平日的忙碌和習慣掩蓋了。
「什麼都會消散了,沒有什麼會長久的。」但此刻,我選擇抱著在病床上的你度過年月,等到你的手輕輕安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