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歹勢,展期已經過了一半才跟大家分享。
在展期開始沒多久跟朋友一同三峽半日遊,這次主題以「山」為主,台灣全島山地面積佔了約三分之二以上,用山岳來表現台灣最適合不過了。每次帶日本客人都會引以為傲地介紹我們的山脈,3952公尺高的玉山在日治時期有著另一個名稱「新高山」,正因他比日本本島的「富士山」還要高,日本人也絕對聽過「新高山」這個名字,在太平洋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時的暗號「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登上新高山)」,這個新高山則是台灣的玉山,而當時的發送信號台就這麼剛好位在我曾經住過的長崎佐世保市。
疫情期間回老家嘉義,接了幾個阿里山團,莫名成為公司阿里山通的導遊,阿里山是由好幾座山脈組成的地名,以前國中戶外教學被迫爬阿里山覺得很痛苦,經過上次跟公司研修在山上住了兩天一夜,看了日出後,如今卻愛上了阿里山,現在已經知道哪個路線爬起來才不會那麼痛苦了。
今年梅樹月以「山行譜曲」為策展主題,展點有三個部分,分別為紀念館內的「雲巔麗彩」展出畫家們的繪畫作品,以及「方寸之間」的角落則是展出日治時期博物學家及攝影師們的底片作品,戶外展覽展至台北大學三峽校區,把作品大圖輸出放置在北大草原上供民眾欣賞。這次展出畫家真的多到挖到寶,總共有18位畫家,包含李梅樹、林玉山、楊三郎、劉啟祥、許深州、陳澄波、丸山晚霞、真野紀太郎(1871-1958)、石川欽一郎、矢崎千代二、金森南耕、川村曼舟、岩田秀耕、代谷耕外、足利源一郎(1889-1973)、小早川篤四郎(1893-1959)、多多羅義雄(1894-1968)、松ヶ崎亞旗(1989-1939),大家畫的同一座山卻有不同風味,例如太魯閣峽谷,每張的表現,有些強烈有些顯得孤獨壯麗,太魯閣峽谷也是我小時候不懂的美,長大會一直想要拜訪的景點。
「方寸之間」展區展出博物學家森丑之助、中井宗三、岡田紅陽(1895-1972)、方慶綿,森丑之助與中井宗三還共同出版一本台灣景觀解說之書籍,紀錄台灣許多特有植物,而台灣有許多植物命名也是會採用當時先發現的學者名稱命名,像是「森氏杜鵑」、「鹿野氏馬蘭」等。這次覺得挖到寶的還有就是,看到岡田紅陽首度在台灣展出的攝影作品,這個拍了38萬張富士山的山系男子,大家一定也看過他的照片,現在日幣1000円拿出來!數字面的那張就是用他拍的《湖畔之春》,而他不僅拍了日本很多座山,也在台灣拍了無數張山,我最喜歡他那張《邁向次高山》,還可以看見原住民行走在陡峭的山崖上。在山梨縣有座岡田紅陽美術館,有天我一定要去拜訪!
那天看展時,原本自己看著看著,後來被館內志工的精彩導覽吸引過去了,底子深厚的志工津津樂道,看得出來平常下了很多功夫在研究藝術史,講解地惟妙惟肖,適時地闡述自己對畫作的觀點,恰到好處,不得不說是我目前聽過最精彩的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