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投資」專欄(專欄介紹)每月分享 2 篇以上「潛力股」研究心得分享(無任何目標價或買賣建議),非訂閱戶可以閱讀公司與其產品的基本介紹,訂閱戶則可閱讀作者深入分析的價值內容。訂閱費用每月僅 9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發掘有潛力的投資機會,歡迎訂閱支持。另外為避免錯過最新文章,請按下「追蹤」按鈕,並加入邏輯投資臉書按讚,作者將不定期分享市場觀點與個股看法。
※ 近期發布文章:
提醒訂閱讀者,本專欄跟「財經M平方」 合作的「全球總經影響力論壇GEIS」贈票抽獎活動,抽獎結果已經揭曉囉!請得獎者主動跟我聯繫喔!另外再次感謝各位訂閱讀者的支持,沒有中獎的讀者也請不要氣餒,未來專欄還是會有各種抽獎或抽書的合作活動,敬請期待。
※ 投資0056一定睡公園嗎?不是!會讓你睡公園的是「這個」原因!
最近清流君又發了一篇文章,標題是「0050 vs 0056 現金流大比較,存0056必定睡公園!」,看來又要血流成河了。
該文內容主要是回測從2008年1月開始,一組用1,000萬買入0056,另一組買入0050,在每年皆取得相同現金流(0056領股息,0050領股息+賣股)的情況下,最終0050總資產成長55.4%,而0056總資產反而減少。
其實對這篇文章的回測結果與結論,我倒沒有太多意見,因為我也認為若要投資ETF,那指數型ETF相較高股息ETF,長期下來會帶來更多回報,所以如果你問我投資什麼ETF比較好,我都會建議你優先考慮「指數型ETF」,但請不要只投資0050、006208,請將VT、VOO等台灣以外的指數型ETF納入投資組合。
但看了兩派的留言討論,我發現雙方像是「張飛打岳飛」一樣,缺乏交集。
有不少高股息ETF存股族的論點相當強調固定的現金流,但這個現金流其實透過「賣股」就可以自己創造,雖然這一點很違反台灣人的投資習慣,但還是希望讀者能夠仔細思考,因為這是很明顯的「誤區」,代表投資人誤將「現金流」與「股息」或「高股息ETF」這些不同的概念作了綑綁,反而限縮自己選擇與追求報酬最大化的空間。
但如果這些投資人已知他的投資工具長期平均報酬率會輸給大盤,也會輸給指數型ETF,但目標是追求打敗通膨,並且希望投資操作上「極度簡化」(變成存錢跟領利息的架構,不想自己賣股變現),那我覺得也沒什麼好戰的,這其實是投資選項上的取捨。
舉個例子吧!例如我們玩遊戲時,通常都可以調整難度,有的人會選擇較低的難度,專注享受遊戲劇情與世界觀,但有的人會選擇高難度,追求刺激、挑戰與更多成就感,這沒有絕對的對錯,遊戲領域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玩家,基於不同的目的參與到遊戲中,不存在絕對的優勝劣敗。
真正的問題是在投資人自己的認知上,如果你追求總資產的成長與累積,不考慮短期現金回報,卻選擇矛盾的投資工具,這就有必要反思。
同樣的,如果你選擇主動投資,以投資個股為主,卻期待它能像指數ETF一樣控制風險,甚至認為它是低風險的投資策略,那或許某一天你就真的會去睡公園了,重點在於你是否有正確理解你的投資工具與投資目標。
只是很遺憾的,我覺得問題本身並不在這些投資工具或投資策略上,而是某些投資網紅並沒有完整地傳達這些投資工具的缺點、限制與風險(甚至他們自己也沒有正確認識這些投資工具),而其跟隨者也選擇「躺平」,喪失質疑、檢討、判斷的能力,這才是我看到投資圈最主要的問題之一。
投資沒有穩賺不賠,請先了解自己追求的目標,選擇自己認同且理解的投資工具,這才是應該要做的事情。幾百萬、幾千萬砸下去,請至少弄清楚你在幹嘛,這不是遊戲,死了不會重來,投資是人生的一部份,不想真的睡公園就請反覆檢討、思考與學習。
※ 房價會回檔嗎?自住或許可以開始看房
最近媒體報導,台南平實營區重劃區出現每坪66.9萬元的新天價,讓人質疑房價是不是又要重啟上漲?
這個價格確實令人咋舌,但若參考「樂居」資料,該區最近一年成交價平均是51萬元左右,所以66.9萬可能是特定建案與特定交易造成的結果。
隨著供給量陸續開出,以及利率上升、出口衰退等因素,今年的房市與成交量明顯面臨壓力,而不同區域的房市也已開始出現差異化表現,例如媒體同時也報導位於桃園蘆竹A10山鼻重劃區的建案,建商就接連推出低首付或零工程款的方案,希望吸引首購族購屋,可以看到銷售端的競爭壓力浮現。
但也要跟讀者分享,就是我最近參加了一場飯局,認識到不少房地產行業的前輩與專家,他們表示如果是自住買房,其實可以開始看屋了,因為這個時間點交易量縮,房市低迷,會開始有好的物件被拋售到市場上,且議價空間放大。
自住跟投資不同,你要考慮的不只地段與價位,還有學區、居住環境、生活機能等,而好的物件在房市發燒時,往往一案難求,但現在房市轉冷,購屋者更加精挑細選,反而讓好的物件有機會被拋出並有更多觀察與研究的時間,所以這段時間有自住需求的人反而可以開始看屋,這個觀點我覺得頗有道理,也分享給讀者們參考。
※ 屬於主動投資者的機會
如果目標都是透過「存股」累積到資產1000萬,那方法非常多,包括:
- 存指數型ETF(如VT、VOO、0050、006208)
- 存高股息ETF(如0056、00878)
- 自己選股「自組存股ETF」
這三種策略的報酬率與風險自然有別,自組存股ETF的風險較高,但報酬可能更高(不然幹嘛自己選股),但市場上絕大多數的人是選擇直接投資指數或高股息ETF,這可以理解,因為風險透過分散投資組合而下降,但同時必須支付保管費與手續費等更多成本(不然券商賺什麼)。
這三種方式沒有優劣之分,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注意到台灣的主流投資觀念是指數投資跟高股息ETF,真正靠自己選股或組ETF的反而是少數。
這代表台灣市場的多數參與者其實不願主動選股,這會給主動選股的投資人更多機會,因為ETF的投資標的有市值、流動性等限制,代表市場上有非常多的標的無法納入成為ETF的投資組合,成為「遺珠之憾」,甚至這些遺珠還可能是「隱形冠軍」或「大珍珠」。
因此只要你願意去發掘冷門、低估值、獲利穩定、公司派掌握多數股權、流動性較低、具市場競爭力的優質公司,是有機會同時收穫股息與價差報酬的。
另外在某些冷門產業,例如工具機、營建股、工業電腦等,也有機會找到被市場忽視,但實際上公司獲利豐厚,配息大方的公司,這也是留給主動投資者的潛在機會。
但相對的,當你選擇主動投資,或將資金配置到這些低流動性或冷門的公司,你就勢必得承受更大的風險。
所以這裡不是要呼籲投資人將指數或高股息ETF通通轉為主動選股,錯了!完全不是這個意思,而且必須再次強調,如果你選擇主動投資,但績效仍低於這些指數或高股息ETF,那代表你的投資方法不足以為你贏得超額報酬,那你或許就該務實地透過ETF來參與市場。
有些機會跟報酬,是留給承擔風險但努力學習的市場參與者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去追求這些機會與報酬,但若你選擇這條艱辛的道路,那就相信自己並持續進步吧!
※ 潛力股營收、財報、股利總整理(截至20230611)
- 本週勤美、新美齊、冠德、潤弘、亞昕、遠雄港、達麗、上洋、濾能、威宏-KY等潛力股公布營收。
- 本週南僑、京城銀均已完成除權息。
- 營建股不會每月追蹤營收,會等公告季報結合財務數據一起分析。
(歡迎付費訂閱解鎖更多深入分析與價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