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做讀書心得影片半年之後,才發現自己挑的都是以前國高中課本裡面的作家。不知道接下來要讀哪個作家時,偶然就碰到了杏林子。《鵬勛的讀書心得》當中,杏林子排在龍應台後面,兩個人的風格雖然天差地別,但是她們都出了十幾本書,讓我這個跟他們不同時代的小孩子,也能了解她們。
還記得以前上課放過一段介紹作者的動畫,可是在學生時代把它的作者介紹看一百遍也不會有什麼感覺。大學畢業之後讀她的文章也沒什麼感覺,覺得就和一般的心靈雞湯或是《蒲公英》差不多。可是讀到她的自傳《生之歌》,把她的身體狀況加進文章內,才真正體會杏林子老師。從此以後,在我心目中,杏林子就和鳳飛飛一樣經典。
容我為各位介紹杏林子,畢竟她的書主要是以自己的故事撐起來的。杏林子小時候是個女頭頭,會帶頭去探險的那種野孩子,和她的名字——劉俠挺配的。但是到了小學六年級,不知道什麼原因就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一九六四年那時候這種年紀得這種病還很少見。雖然不是馬上變成殘障,但她也無力上學了。而正常管道無法治療,只好求取偏方。偏方也不是說來就來,軍人出身的爸爸去跟人家拜託,嬌生慣養的媽媽要四處籌錢。好不容易拿到的卻是什麼香灰屎尿,叫人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這還只是剛開始。後來她住院,因為沒有前例就等於是白老鼠,要出席各種醫生的討論會,給別人看自己得了這種怪病,同時病情漸漸惡化。
台灣在一九六八年,才進入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代。杏林子一輩子只有小學畢業,雖然她不像我們經歷過青少年的課業壓力。但是當她看日曆,數著數著同學都讀國中了,她卻不知道還能不能再回去上學。想讀卻不能讀是一種痛苦,又得了難以醫治的怪病更是絕望。不甘願或是想逃避都在所難免,媽媽來探病時杏林子總忍不住大哭大鬧。有次媽媽可能也快崩潰了,就跟她說:不要再撒嬌了!類似這樣的一句話,讓杏林子開始學習堅強。
大概在她十六歲左右,動了手術又能自由走動。除了去函授學校上寫作班、補習英文,還找了份社福機構的工作,想要幫助其他殘障人士。就像我們現在說社工不好做,但那個年代不論是制度或社會觀感都更糟糕。若杏林子沒有出名,殘障人士的情況或許直到現在都沒有改善。然而這段日子並不長久,病情突然惡化,接著又是好幾年不能出家門。
得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什麼樣的感覺?杏林子說:沒有痛或不痛,只有痛到什麼程度;也不會只有特定哪個關節會痛,可能一下手痛,下一秒鐘就換腳痛。她從下床到房間門口,要花三十分鐘。假如尿急,那是還沒到廁所就先上出來了。她能和我們一樣握筆嗎?不行,因為手腕和手指的關節會痛。偶爾整隻手都彎不動,只能貼在桌上寫字。
你能想像和這樣的人見面,她會對你說什麼嗎?她會說,人生真的苦到不能再苦,可是正是要有這些的痛苦,我們才能學會感謝。她還會再補充一句:可惜這些話,有的人一輩子也聽不懂。把杏林子的話用諺語來說,那就是「玉不琢,不成器。」
有一集讀書心得的標題,我引用了席慕蓉的句子為杏林子的文章命名,那句話是——生命原是一次又一次的試探。這首詩收入在《無怨的青春》,詩名叫《燈下的詩與心情》。不論是書名、詩名還有這個句子,她們在我心目中都重疊在一起。杏林子的文章流露出來的感情並不像席慕蓉的詩來得多,但是它們的內涵是相通的;工作之後才知道生存的不容易,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不是一天兩天的小事情。但是稍微讀幾篇《生命是一首歌:杏林子精選集》裡頭的文章,馬上就有種被打氣的感覺。彷彿看見文字版的《掌聲響起》,令人萬分感動。
社會大眾從新聞中得知,杏林子被照顧她十年的看護打死。我本來不知道這是什麼心情,但今年媽媽出意外,我小照顧她幾個月就明白許多了。本來賦閒在家,我每天都會幫媽媽按摩、煮晚餐。可是媽媽受傷之後,為她做事情反而很不耐煩。光看她不拿筷子改用湯匙就夠讓我生悶氣,仔細想想其中的關鍵:應該是心疼她這種不便的日子,不曉得還要持續多久。我沒辦法適應,從「正常」變成「不正常」的改變。而長期照護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杏林子的病情也可能因為惡化而增加照顧的疲憊。或許定期更換看護,對雙方都比較健康吧。
杏林子所創辦的《伊甸基金會》,服務的客群是殘障人士;而她的書,是屬於大家的伊甸園。我畢竟做了七十二部杏林子文章的讀書心得,當然希望大家對杏林子有共鳴後,去圖書館或是透過其他管道瀏覽她的文章。壞人要被撻伐,好人也該被讚揚。我相信充滿善心的事蹟能夠累世相傳,國家才能培養出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