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14(五)由文化部指導、國父紀念館主辦,由全民大劇團演出的《仁愛路六號》(文化部國家語言發展方案支持-台語之美專屬包場)的演出,僅此一場,有幸我能到場欣賞(就在想若非台語之美版,有何不同?)
實際上我沒看過非台語之美版(即2022年為慶祝國父紀念館,以下簡稱國館,50週年大戲),但因著某些緣故(多半藉由學校合作索票,現場觀眾也包含老中清幼)能來此欣賞,查探在此場年齡層分布的國館與台灣歷史劇,觀眾能有哪些不同收穫?
戲的初始從國館建立開幕之初拉起序幕,商業角度來說就是勾勒愛情線貫穿全劇,讓在國館工作的兩人信仰一日國館人,終生國館人。這樣一句話來凸顯彼此與國館的愛,當然這樣說有些偏頗,也因著國館參辦過太多重要事件,所以無論是愛情或是史實接令人印象深刻;這可能也就是為何真實的故事永遠比創作出來的好看一百倍的原因。
不過這委託全民大劇團演出,避免不了商業氣息,一方面也迎合大眾的愛好,讓觀眾在娛樂性較高的演出中,認識了國館至今50週年的歷程。
若要論及演員的演出精湛,看完全劇,我個人的感受反倒是若非有模仿,在郭子乾、唐從聖的演出中,除了模仿的人物外,其他分飾的角色能量與特性上可能只在水平上;但無話可說他們的模仿確實精湛,編導將政治與相關人物(模仿人物)加入劇情中,絕對是 一個聰明厲害的選擇。
有別於我對歷史政治的理解,只因我出生晚了一點點,所以沒特別追蹤到所謂的「羅大佑條款」。羅大佑則是由陳大天飾演,當下凸顯了聲光效果,陳大天模仿的羅大佑也因著聲光效果與自身的努力上,能讓我深入其境的認為是2023年的羅大佑為自己平反與吶喊,當下有種挺爽的感受,但也因著這史實的片段演出,才能得知那既荒謬又還是荒謬的年代,確實是我們需要在重溫的時刻;也因此今年許多政策上可見很多的母語文化在進行更強度的推動。
許多的歷史在我們面前一一呈現,當然藉由戲劇只能能縮重點,但這也是可看之處。若編劇能掌握重點且能回顧與反思現今的當下,我想除了功德一件之外,也確實是民主自由的邁進。
還有劇情因著歷史脈絡,讓小蔣、李登輝、陳水扁、侯有宜、柯文哲、賴清德、郭台銘、李敖等人上場。除了上場之外,還因著歷史脈絡的角色登場可以預言未來之事,這令人啼笑皆非,好似觀眾成了上帝視角,無論藍、綠、白等,皆揶揄一頓,讓我們從歷史間看透了無需偏向某政黨或人物,而是我們應該可以從歷史與現今的角度去檢視看穿自己是否能投下那神聖的一票(或許會錯也或許會對,但至今從來就不會真的正確,而是我們能再清楚的選擇與改變,並非要盲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