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變第三型》電影原著為坎貝爾的《誰去了那裡》,而後來又被發掘出更早以前的作品《冰凍地獄》為兩版的原汁原味作,整整多了四十五頁。製片公司環球與布倫屋已經著手搶下《冰凍地獄》或許將來能獲得《突變第三型》的細節與解答。
如今邪作經典的《突變第三型》擁有三個版本,第一版為一九五一年的《來自異世界生物》後來的延伸為現在看到的《突變第三型》,最後是前傳《極地詭變》。無論是哪種版本,都會令人聯想到南極地區的神祕面紗、以及不可思議的生物、無法解釋的現象、形似人類的怪物,這點一定會令大家想到著名的恐怖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的《瘋狂山脈》,在這當中又被連結到南極探險第一個南極探險小隊「阿蒙森南極探險小隊」(1911年12月14日抵達南極的首批探險隊),又令人想起儒勒.凡爾納的《地心歷險記》。
裡頭的冒險充斥著對於南極的無限慾望與展望,一種不同於憧憬的感覺,直到到了裡頭才會發覺的恐懼以及對於寒冷無助的絕望,待佇在狹窄空間的閉密感,產生的懷疑與猜忌,盡是觸發人類對於未知與原始的恐懼之心。
如果以未知的寒冷可以如此解釋到。爾後,到了現代,心理學家在南極發現駐紮在當地的南極科學家為了對抗險惡的環境下生存,在冬天會進入心理冬眠狀態,以當作慢性抗壓的機制。首先睡眠大量惡化、積極行為(解決問題、自我對話)下降。隨後到了永夜消失,陽光出來時才恢復。然而驚訝的是,在過程中仰鬱情緒下降,原本預計的冬季憂鬱症正好相反,心境上反而波瀾不驚。
現今世代無法於二十世紀互相比擬,如今的近代聯絡設施,裝備上的進化,全都提高了探險家與研究員在南極坎坷的環境上所生存的機率。唯一無法排除的是對於未知生物出現時的恐慌———那就是《突變第三型》。
由導演約翰.卡本特「恐怖大師」執導,故事開始由挪威人駕駛直升機,追捕獵殺著雪橇犬,雪橇犬闖入美國的南極洲科考站基地,而挪威人不小心打中了其中一名隊員,之後考察站主任加里見尋時機反擊,打死了挪威人。而那隻雪橇犬被美國科考站暫時收養,也為此帶來一連串的悲劇,雪橇犬的身體裡頭已經被不明生物給侵略,一群人也發現到挪威基地經歷過一場災難,所有基地房舍都被燒得樣貌全無,還發現到了一具燒焦後形似人體的畸形屍體。
隨後成員當中的生物學家布萊爾解剖屍體,裡頭的人類器官全數正常,沒有檢查出異人之處。直到發現犬的變形,成為四不像的東西為止,他們才知曉這座科考站基地已經被不明生物入侵,解剖犬的屍體,裡頭多了幾顆犬頭,在布萊爾的檢查下,發覺這種生物的細胞會侵蝕母體細胞,把自己完美複製成原對象。
一場悲劇災難已經降臨,誰都無力阻止這場基地內發生的禍殃。整部的步調偏向快速,不淤泥帶水,故事表現手法從「攔腰法」(從中間闡述的故事手法),而不是選擇原作的「倒述和追述」(將文章後期發生的事放在故事前面,之後在順序提及之前所發生的事),故事的角色與劇本內容改編很多,這也是為了好向觀眾了解一連串發生的事情以及故事體驗,這點確實做得非常好,在觀看時的怪物出現畫面,以及一群人在寒冷的南極基地下被自己的心情壓崩到疑神疑鬼的心境,所有即將面臨......或許已經待在崩潰邊境的垂崖當中,只差那臨門一腳。
最終科考站被摧毀,他們為了不讓怪物埋在雪下度過冬天,把科考站徹底炸毀。剩餘的兩名隊員麥克坐在以焚燒的基地為背景的殘骸下喘口氣,查爾茲此時出現,也同樣坐在麥克協對面,喝著威士忌,兩人知道他們撐不到春天前就會凍死,雖然不信任對方,但現在這點已經沒有意義存在了,直到冬天為止前他們就會被凍死。
最後的最後,或許怪物已經死了,也或許存續在兩人中其中一人的體內。結尾的存疑感就是如此沉重,猶如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個都不留》,真的會令人這麼想到。也許存在與體內的並不是怪物,而是比怪物還要可怕的人心與人性,這也是許多驚悚片的題材要點,比南極的溫度還要冷,超越零下八十五度的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