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新聞的報導中提到,近年外語群等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學群缺額率高,教育部統計,攻讀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的人最多,約45%,其次為社會類科,約35%,人文類科包含教育與藝術,僅有19%,在今年分科測驗的分發中,人文類科的科系,缺額也是最高的。
針對這個情況,教育部長則回應:學生選擇科系應該要以自身興趣為主,會在高中多開設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人文社會學科的課程。
到底包含外語群在內的人文學科怎麼了?
真的可以完全怪到社會氛圍上嗎?
是因為國家主力發展理工科系所導致的嗎?
如果想復振人文學科,在高中開人文社會課程有用嗎?
如果沒用,那又該怎麼做呢?
沒有人想要唸人文學科這個問題,早就不是新聞了,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文科生的職涯路,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文科生確實在職場上沒有這麼吃香,但問題或許是因為文科生沒有被指點一條明路。」
或許是因為相較於理科,文科能夠應用的範圍比較廣泛,所以文科的老師一般不太會告訴學生要怎麼使用課堂上所學,而是把這個課題留給學生自己去找答案!
也或許是因為國高中時期讀文本的方式和大學中人文社會學系的學生讀文本的方式非常不一樣。 國高中時期,文科的學習就是背誦背誦再背誦,什麼作者生平、注釋、翻譯、每句話所代表的意義等等,能背下整本課本,就能得高分,但進入大學之後,尤其是文學類的課堂,最常聽到教授們說的大概是:你覺得呢?所以呢?然後呢?還有嗎?
以上這兩種不同的說法,都可能是造成人文學科缺額多,沒學生的原因。
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有人說,人文社會學科的吸引力逐漸下降是因為政府都鼓勵學生去唸理工科系了!
但難道要政府不要鼓吹大家去唸理工科?不可以告訴大家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也別說台灣現在很缺半導體的人才?
聽起來不太實際!
畢竟哪個國家不希望自己的科技進步,對於科技、經濟等領域的追求與重視是理所當然的,理工相關科系的蓬勃發展,讓學生們更想攻讀鑽研相關科系,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與其責怪社會氛圍對人文社會學科不友善,或許該改變的是,該如何讓人文社會學科的人,也能在職場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人文社會學科唸起來比較輕鬆!」
這句話大概是所有文科人的地雷吧!
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出現呢?
我想或許是因為人文學科和理工科的不同吧!
前文提到,人文社會學科教師們很愛問的問題:你覺得呢?所以呢?然後呢?還有嗎? 這些問題都是發散性的問題,相較於理工科唸書的時候是把知識往腦袋裡裝,人文學科卻是把想法往外丟。
再加上理工科往往會有正確答案,對與錯也會非常的明顯:程式寫錯了,就沒辦法執行,或者執行錯誤的內容,數學觀念錯了,就會得出錯誤的答案,建築設計做錯了,作品就會倒掉,化學系實驗錯了就會實驗失敗。
但人文社會學科的對與錯卻沒有這麼明顯,人文社會學科只能針對現有的資料來進行推斷,然後等待時間來做驗證,切入的點與判斷的方向,只要有所不同,得出的結果就會不同,而且這個結果,可能需要花很久的時間才得以驗證!
「所以,人文學科根本沒有正確答案嘛!就是一群詭辯學家!」
這句話大概是另外一個人文社會學科的地雷!因為人文學科絕對不是沒有正確答案,只是我們的正確答案,呈現方式和理工科不同。
在人文學科中,要考慮的事情大概可以分成四塊:「情境」、「角色」、「任務」、「檢視」,考量了這四點之後,做出規劃,等待時間告訴我們答案是否正確。這也說明了為何經典文本為何對文科生這麼重要:因為人文學科需要情境!
情境對於人文學科的人來說非常重要,歷史系的人必看史記等史書傳記,因為他們需要從歷史的事件中找到情境,各不同角色的角度觀點分析其中的任務。唸中文的必唸孔孟或經典文本,來看這些所傳下來的經典,在當時或者近期的情境下發揮了什麼作用,又為什麼可以被留下來並成為為經典?
經典文本對於人文學科來說,就是從過往的人身上,找出那些需要時間來映證的答案,並作為現在或未來的參考。
我是Yawen,我覺得議題是需要討論才會更明朗,所以藉著寫方格子的機會,整理自己的想法,並邀請大家與我討論與交流。
按下【愛心】讓我知道你喜歡我的文章。
按下【追蹤】或【贊助】,讓我知道你支持我繼續寫相關的文章。
如果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和我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
我的Mail:[email protected]
我的Instagram:yawen.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