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談的話題,比較軟性。沒錯,就如主題所言,就是「廁所」與「文化」。
「上廁所,也能看出社會的文明與否。」是真的嗎?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是這樣子的。
***
沒有下雨的午後,乾爽的地面、亮藍的天空、不算高的氣溫,總算給人喘口氣的時間。星期六,心情應該會更好一些。
***
我們可以不看名著,卻無法不上廁所。
在生活的場域中,廁所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或公共設施的大廳,因為它與我們身體自然代謝有高度密切的關係。說白了,我們可以不看古董、名畫,卻無法不上廁所。然而,一個與民生如此貼近的空間,卻時常被忽視,抑或隱藏在最陰暗的角落裡,實在沒有道理。
台灣對於提供外出臨時如廁的方便性,其實是相對高的。許多場合都可以看到公共廁所的身影,無論是固定式的,或是流動式的都有。
只是,每回與親友出門,許多人使用前還是難免會問「廁所可以用嗎?是乾淨的嗎?會不會很臭?」等這些問題,無疑反應出公共廁所給人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可以用的階段。至於舒適嘛,只能碰運氣了。
會有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與清潔頻率及公民素養有關。
曾經有人說,「要觀察社會文明程度,廁所是最好的指標。」的確,因為如廁時帶給人們的感受,通常是最直接的,尤其是公共廁所。
在舊有的觀念裡,廁所往往被認為只用來解決民生問題,能用就好,平時甚至不需要花太多人力、金錢等資源在它身上,否則浪費公帑不說,還如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此外,有些衛生習慣不佳或者缺乏公德心的人,在使用公共廁所的過程中,未盡到的維持與順手清理的義務。總總原由,以致於在我們刻板印象中,對於公共廁所甚至會有髒、臭、濕等負面的想像。
所幸,近年風氣似乎開始有逐步轉變的跡象。據我觀察,台灣對於公共廁所的關注與著墨,較先前多上許多,很多地方如大眾運輸系統場站、室內場館、觀光遊憩區等,已逐年改善過去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使用經驗。以高鐵為例,其場站雖屬公共設施,但其廁所的舒適度與百貨公司相差無幾;此外,又以台北捷運為例,於高度使用頻率下,卻少見噁心的異味與潮溼的霉味,瀰漫在半封閉的空間中,而且每回清潔人員打掃後都會放台電風扇在地上,讓地板能快速吹乾,空間變的乾爽,顯見只要有心改變,用心之下就會有很好的成效。
不過,公共廁所的提升也不能只停留在視覺美化或景觀設計上,嗅覺改善與如廁的倫理觀念也十分重要。
相信上過男性公共廁所的人,肯定不會對「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這句話感到陌生。這句看似平淡無奇的話,其實就與「請尊重下一個使用者舒適的權利」相同,在在提醒我們使用公共空間時要有公德心與義務感。
曾經就遇見有位孩童,他問父親說:「這些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寫?不是本來就不可以隨地大小便的嗎?」此時,才讓我明白原來公共廁所裡貼滿一句句標語,背後是有其目的與作用的。這,也是一種教育。
該句除了據說是改編自阿姆斯壯的經典名言(詳文後備註二)外,更重要的是想提醒使用者,在你使用前空間是乾淨的,使用後也應該如此。因此,將尿液排放在小便斗內(當然也包含蹲式與坐式馬桶)是使用者必須遵守的規矩,同時也讓使用者知道:「小便斗不髒,你可以更靠近一點!」
保持乾淨是公德心、責任感;不小心弄髒了,自行處理是義務感。讓民眾養成公共廁所的整潔與衛生,需要大家一起共同維護的環境意識,無論是對於小孩或是成人而言,都是很好的戶外教育,也是社會進步該有的樣貌。當人人都抱持著這種心態使用公共廁所,相信我們與文明之間又更加拉進了一步。
上廁所,也能看的出社會文明與否?當然,尤其是公共廁所。
.
.
.
備註:
一、考量全球仍有數億人口還在露天排便,為實現全球安全衛生設施之覆蓋,消除露天排便陋習,聯合國於2013年7月24日通過決定,宣佈每年11月19日為「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縮寫:WTD),成為正式國際紀念日。另外,印度加爾各答設有俗稱的「廁所基金會」,專門捐建廁所供人免費使用,解決部分印度女性需露天如廁的尷尬問題。顯見,功能齊全的廁所對公共衛生、個人尊嚴與安全(尤其是女性)皆具正面影響,且非常重要。
二、阿姆斯壯於1969年7月21日搭乘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時,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太空人。當時他講了這句經典的話:「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這是人類的一小步,也是人類的一大步。)」